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规模的人居环境建设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出了绿色建筑的内涵与特征,并归纳了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The British city centre has been the focus of dynamic housing development and repopulation strategies as a key dimension of the government's urban renaissance programme. Through large scale interview surveys in the provincial city centres of Bristol and Swanse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atures of city centre living, and how these vary amongst a range of soci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ractical and mundane attractions of city centre living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more widely publicised lifestyle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of the city centre commonly emphasised in the gentrification literature. Moreover, the research points to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between age groups, with younger adults placing greater value on the rang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e city centre, whilst older people express high levels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environment. A number of policy implications emerge to encourage inclusive marketing strategies within the continued urban renaissance, particularly to challenge the negative perceptions and promote the varied attractions of city centre living to a mix of social groups.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然而,当前对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研究认为,城市并不必然会带来更美好的生活,而是更好的城市让生活更幸福。为此,本研究运用多层次线性回归模型,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整体上高于乡村居民,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要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需要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推动城市住房政策改革、进一步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新型市民化模式以及推行更为健全的劳动政策。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营养地理学的概念、研究意义及目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研究的方法、成果应用效益 ,在地理学中的学科性质、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旨在倡导一门新的人文地理学科———营养地理学。  相似文献   
5.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岭南疍民居住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疍家艇、船屋、窝棚及水栏、砖木房、钢筋水泥楼房等疍民居住建筑文化景观,指出其聚落特征经历了单一艇停泊、疍家艇集中停泊、岸边窝棚区、水栏区到岸上渔民新村的变化过程;在居住的地理环境方面,疍民的居住空间经历了从水上、岛屿、浅滩到陆地的变化过程;在聚居形式方面,...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理论教学—强化实验教学”模式在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合理安排实验课顺序及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等途径改革教学方法。通过问卷对此教学模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生物饵料培养的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渤海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该文是渤海 1997年 6月、1998年 9月和 1999年 4月 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结果表明 ,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 :(2 30 0± 12 0 6 ) ind/ (10 cm2 )、(86 9± 5 10 ) ind/(10 cm2 )和 (6 32± 4 0 0 ) ind/ (10 cm2 )。平均生物量分别为 :(15 2 1± 6 34) μg(dwt) / (10 cm2 )、(72 5±35 4 )μg (dwt) / (10 cm2 )和 (5 17± 393)μg (dwt) / (10 cm2 )。共鉴定出 14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 ,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占绝对优势 ,桡足类丰度居第 2位 ,这两个类群总和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 94 .8%~ 97.5 %。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列前 4位的类群依次为线虫、多毛类、桡足类、双壳类 ,加起来超过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 80 %。小型底栖生物的 74 %分布于 2 cm以浅表层中。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渤海海峡和渤海中东部较高 ,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与水深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Marine sediments in continental shelf ecosystems harbor a rich biodiversity of benthic communities. In this study,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assemblages of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s were studied by sampling at six depths and over 3 years from the southwest continental shelf off Bay of Bengal, one of the least explored tropical shelf ecosystems. The dominant marine nematode species were related with abiotic variables as part of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sediment granulometry general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pth and the highest nematode density and species diversity were recorded on coarse sand (shallower depth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nematode community data showed that community structur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depths as well as among years. Statistical analyses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nematode community and abiotic variables. Sediment texture, organic matter, water pressure and depth profile were crucial factors for determining diversity, vertical profile and feeding types of the nematode community.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anthropogenic pressure, did not have an effect on nematode diversity except for the presence of some tolerant species (Metachromadora spp., Sabatieria spp. and Siplophorella sp.). This study represents a baseline of knowledge of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 communities that can be used in the future to compare nematode assemblages from temperate shelf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徐霞客游记》为依据,对明末南方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归纳和分析,以揭示徐霞客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3,32(7):1356-1363
生存空间是指人类或其中某一群体能够控制、利用和管理的由物质和环境构成的地表空间范畴。认知与建构空间并对其进行有效组织一直是人类社会矢志不渝的行动,基本目的是通过对生存空间的不断再造实现某种人类价值的彰显。生态文明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行动,探索空间与行为的双约束机制是促进人类发展生态文明转向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空间的工具价值与系统功能切入,阐述空间的工具价值特质、空间的系统功能与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解析生存空间的经济社会属性,以及空间约束的自然价值内核;提出人类利用生存空间所应遵循的空间公正、行为公益、社会公平的三大永恒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