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史猛  康凤新  张杰  高松  于晓静 《地质学报》2021,95(5):1594-1605
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地壳剧烈运动将胶东半岛划分为胶北隆起、胶莱凹陷、胶南-威海隆起三大构造单元,其中隆起山地区广泛分布花岗岩、变质岩,凹陷盆地区主要分布砂岩沉积地层,胶北隆起区与威海隆起区相对于胶莱凹陷盆地区具有更高的大地热流值.为系统分析胶东半岛大地热流值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本文在分析胶东半岛构造-热发展史、地热地质背景、地温场分布、岩石热导率、钻孔岩性与测温数据、地热流体化学成分等基础上,发现胶东半岛地热资源均为断裂构造控制类型的中低温对流型,其热源主要为三元聚热:导热断裂带水热对流、大地热流传导、地下水运移传导-对流;构造分布、岩石热物性、地热热储分布、地下水活动等是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针对胶东半岛地温场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隆起-凹陷分流聚热模式与概念模型,即隆起山地区岩性以导热率、渗透率相对较高的侵入岩、变质岩为主,凹陷盆地区岩性以导热率、渗透率相对较低的砂岩为主,低导热率、低渗透率的凹陷区底部更像是一个相对隔热、隔水的顶板,使得来自地壳深部的大地热流及携带热量的流体、气体等在上涌的过程中在凹陷区的底部发生折射与再分配,从而导致热流在隆起山地区的底部形成一个温度相对更高的聚热区,反映在地表即是隆起山地区相对凹陷盆地区具有更高的大地热流值,特别隆起山地区轴部位置为热流值最高的区域,高热流值区域分布形态呈NE、NNE向分布,基本与胶东半岛NE、NNE向的深大断裂走向一致,该模式的提出可以更好地为胶东地区的地热资源勘探提供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2.

Immigrant and refugee acculturation has both behavioral and spatial manifest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spatial acculturation process of Hmong refugees in California's San Joaquin Valle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the concepts and uses of space and place.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mong 120 H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settlement and use of space is traced from traditional cultural practices in Laos through the refugee camp experience to the first and 1.5 generation enclaves. Each generation has recreated and adapted the immediately preceding socialization experience such that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the use of space by the 1.5 generation only minimally resemble traditional culture, yet maintain its underlying cultural values.  相似文献   
3.
广州外来研究生岭南文化融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高校密集地之一,广州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来此读研深造。异地求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融入过程。首先采用语义集调查法,明晰外来研究生对岭南文化的3个基本审视基点:高消费经济、学术氛围差、竞争压力大。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对外来研究生群体对岭南文化的认知评价和适应范式进行了逐一剖析,总结得出其在岭南文化融入进程中表现出倾向于主动吸纳、自觉内化和行为仿同的融入特征,并呈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共存文化融入型态这一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4.
"涵化"与岷江上游民族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宁  晏兆丽  罗鹏  刘建 《山地学报》2003,21(1):16-23
岷江上游不仅是中国的一条重要生态过渡带,同时也是历史上一条民族迁移的“走廊”和交汇地带。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重视,但在具有同样保护意义的文化多样性方面,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本文从文化的涵化概念出发,以岷江上游的民族迁移为线索,分析了该地区民族文化的涵化现象。并将涵化作为文化多样性形成的驱动因素,分析了涵化在文化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与机理,以及涵化与民族地理分布的关系,指出了民族地理分布与自然生态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口迁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口迁移研究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体系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西方人口迁移研究的系统梳理.将研究重点概括为6点:人口迁移机制、人口迁移途径、人口迁移模型、人口迁移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国际移民研究和国内人口迁移研究。最后,归纳了西方人口迁移研究中重要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Immigrant and refugee acculturation has both behavioral and spatial manifest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spatial acculturation process of Hmong refugees in California's San Joaquin Valle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the concepts and uses of space and place.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mong 120 H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settlement and use of space is traced from traditional cultural practices in Laos through the refugee camp experience to the first and 1.5 generation enclaves. Each generation has recreated and adapted the immediately preceding socialization experience such that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the use of space by the 1.5 generation only minimally resemble traditional culture, yet maintain its underlying cultural values.  相似文献   
7.
乡村婚礼是农村地区风俗与传统的延伸和体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婚礼传统受到了一定冲击并发生了变化;但在粤西Z乡,婚礼虽也有一定变化,但仍然能够保持地方传统。以存在于当地自由恋爱婚礼中的"媒人制"为例,用数据分析、个案研究和参与式体验等方法,对Z乡这种婚礼仪式进行分析,总结出乡村婚礼仪式归化于舆论及传统之下,具有强烈的地方认同和传统重构意味;同时,它本身具有的地方性会使它继续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并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8.
文化融入是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英国伯明翰市中国旅居群体为例,着重探求文化融入与生活质量间的耦合关联。研究发现,生活质量与英国文化融入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86,与国际认可的Ward系数基本吻合;在文化融入的众多指标中,“与本地居民交往”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最为突出。中国旅居群体在伯明翰的文化融入状况处于从“基本生存”向“身份认同”转化的过渡期,希望与本地居民交往并得到认可与尊敬,但是这种需求远远没有实现,致使整体生活满意度偏低。为了缓解文化冲击带来的焦虑,中国旅居者特别是“分离”等类型的群体十分依赖中国文化并从中寻求各种支持,表现为居住的集聚及族裔经济的繁荣。但研究表明,对母国文化身份的坚守与生活质量提升并无直接关联;而“整合”与“同化”人群英国文化融入的行为性和实践性等方面较强的情况下,生活质量比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