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乾陵地震台DSC2A型数据采集器雷害故障现象特征、诊断修复过程、故障原因等的分析,提出了数据采集器雷害故障检修的一般步骤方法,并认为,数据采集器内部模拟输入通道转换继电器和通道程控放大电路ICL7650集成运放块易遭雷击损坏,是故障率较高的部件。  相似文献   
2.
The heat capacity of natural chamosite (XFe=0.889) and clinochlore (XFe=0.116) were measur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sed by X-ray diffraction, microprobe analysis and Mössbauer spectroscopy. DSC measurements between 143 and 623?K were made following the procedure of Bosenick et?al. (1996). The fitted data for natural chamosite (CA) in J?mol?1?K?1 give: C p,CA = 1224.3–10.685?×?103?×?T ??0.5???6.4389?× 106T ??2?+?8.0279?×?108?×?T ??3 and for the natural clinochlore (CE): C p,CE = 1200.5–10.908?×?103T ??0.5?? 5.6941?×?106?×?T ??2?+?7.1166?×?108?×?T ??3. The corrected C p-polynomial for pure end-member chamosite (Fe5Al)[Si3AlO10](OH)8 is C p,CAcor = 1248.3–11.116?× 103?×?T ??0.5???5.1623?×?106?×?T ??2?+?7.1867?×?108×T ??3 and the corrected C p-polynomial for pure end-member clinochlore (Mg5Al)[Si3AlO10](OH)8 is C p,CEcor = 1191.3–10.665?×?103?×?T ??0.5???6.5136?×?106?×?T ??2?+ 7.7206?×?108?×?T ??3. The corrected C p-polynomial for clinochlore is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that in the internally consistent data sets of Berman (1988) and Holland and Powell (1998). The derived C p-polynomial for chamosite (C p,CAcor) leads to a 4.4% higher heat capacity, at 300?K, compared to that estimated by Holland and Powell (1998) based on a summation method. The corrected C p-polynomial (C p,CAcor) is, however,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the computed C p-polynomial given by Saccocia and Seyfried (1993), thus supporting the reliability of Berman and Brown's (1985) estimation method of heat capacities.  相似文献   
3.
城市隧道下穿时,普遍存在着地表房屋变形超限、倾斜开裂等安全风险问题,而且当前针对房屋变形开裂的计算分析、风险评估研究,也严重滞后于实际工程的需要。通过综合分析、比选,以及单、三轴试验验证表明:DSC(disturbed state concept)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材料开裂后力学行为;采用该模型并结合厦门机场路隧道下穿建筑群的工程实践,对地表建筑群开裂进行定量评估,评估结果与现场房屋裂缝监测、变形监测结果一致性良好。同时,对照扰动变量与实际房屋开裂的对应关系,发现扰动变量可以作为房屋开裂的定量安全指标,进一步即可以建立房屋变形开裂的过程控制标准,从而使隧道下穿过程中每个关键施工部、每个时段,地表房屋变形开裂程度、开裂风险都可以进行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4.
含铁闪锌矿热容的实验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DuPont公司的9900型差示扫描量热仪对3个含铁闪锌矿样品的热容进行了实验测定,并讨论了定压摩尔热容实验值与实验温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含铁闪锌矿的定压摩尔热容与纯闪锌矿的定压摩尔热容存在显著差异,Fe置换Zn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煤的热谱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方 《湖南地质》1990,9(1):60-64,77
煤的热谱(DTA、DSC、TG)特征与煤的其他物化特征参数一样,是煤大分子结构特征的反映,可作为研究煤化作用的参考和无烟煤分类的辅助标志。本文介绍了湖南省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热谱特征和试验所发现的热谱曲线、峰温与煤及瓦斯突出强度、无烟煤三小类的关系,并试验证明利用热分析曲线进行煤层对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以Co(NO3)2.6H2O、Ni(CH3COO)2.4H2O和Mn(CH3COO)2.4H2O为原料,在氩气保护下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分散均匀的前驱体[Co1/3Ni1/3Mn1/3]C2O4.xH2O,用TG/DSC对前驱体的热分解做了表征。前驱体与碳酸锂在乙醇-水的混合体系中均匀分散,50℃下真空干燥后于500℃下预烧,将得到的混合物压片,然后在空气中于700~1 000℃下煅烧12~24 h得到三元正极材料。将得到的样品进行XRD、电池充放电循环、循环伏安等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700~1 000℃合成的样品有好的晶型(六方晶系,α-NaFeO2),特别是900℃下合成的正极材料有较好的晶型、高的首次充放电容量,并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纳米多孔TiO2薄膜的合成及其光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溶胶-凝胶、水热合成、旋转涂覆等方法制备了纳米多孔TiO2薄膜。以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分析了不同纳米多孔TiO2薄膜的结构。通过比较不同薄膜制作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寻求不同方法所制备薄膜对DSC性能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旋转涂覆法所制备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光电化学性能,在50mW/cm^2的模拟光照下(AM1.5)开路电压为0.696V,短路电流为6.19mA/cm^2,填充因子为0.584。  相似文献   
8.
张宝成  欧吉坤 《测绘学报》2011,40(6):710-716
精密单点定位(PPP)一般基于非差GPS观测值,其中相位观测所含的初始相位偏差(Initial Phase Biases, IPBs)与整周模糊度不可分离,故各类PPP估值均为模糊度浮点解。目前,借助区域或全球GPS网分离卫星IPBs,改正PPP相位观测值,可实现PPP整周模糊度解算,进而提高各类估值精度,显著缩短收敛时间。常用算法包括:分解卫星钟差(分解钟差法)和非整相位偏差(非整偏差法)估计方法。本文从GPS原始观测值入手,推导了卫星IPBs估计的满秩函数模型,以此为基础对两种算法的特点及实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分解钟差法是一种观测信息的最优利用,且与传统的卫星钟差估计方法具有较优的一致性,但未利用卫星IPBs较为稳定的有利约束;非整偏差法对组合观测值之间的相关性未加考虑,进而是一种次优估计,其实时性实施较差,且较依赖于高精度的码观测值。文中的新模型可有效克服上述两种算法的不足,便于施加部分参数的合理时变性约束,以提高卫星IPBs估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吴刚  孙红  翟松韬 《冰川冻土》2016,38(4):875-879
诸多岩石工程都涉及高温岩石问题,开展高温下岩石的本构关系尤为必要.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理论,通过定义与温度相关的扰动函数,建立起高温岩石的扰动状态本构模型.利用高温下实施的花岗岩单轴压缩破坏试验,对建立的本构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所建立的本构模型能描述高温岩石的力学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黄河入海流路具有“十年一改道”的演变特征,其流路稳定问题一直是黄河河口综合治理研究和实践进程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对黄河入海流路失稳驱动因子的分析,以黄河入海流路失稳驱动力响应模型作为构建流路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以DSC模型(DrivingForce-State-Control,驱动力-状态-控制模型)作为描述框架模型,通过对15个要素、83个具体指标因子的筛选、调整和优化,分别构建了具有不同稳定目标特征值的基本判别指标体系和综合判别指标体系。利用两种判别指标体系对现状黄河入海流路的稳定状态进行了计算判断,结果表明:现状西河口水位(二)站在10000 m^3/s流量时水位为10.52 m,距离12 m改道标准尚有1.48 m的上涨空间,其流路综合稳定状态评价值为0.259,流路稳定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