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西宁地区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浓度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2005年9月至2007年7月在西宁获得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观测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受当地冬季取暖和冬季逆温出现频率高的影响, BC浓度的月际变化规律明显, 且变化幅度大, BC浓度高值出现在每年10月至次年1月;低值出现在5-8月;日平均浓度为4 240.1 ng·m-3, 其变化范围为957.5~11 045.5 ng·m-3. 受局地人为活动和大气垂直对流扩散等影响, BC浓度日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双峰值特征, BC高浓度出现在7:00~12:00和18:00~24:00, 而低浓度一般出现在14:00~17:00和02:00~05:00时段. 与相距90 km的瓦里关全球本底站相比, 西宁BC日平均浓度偏高约13倍, 且月际变化差异大, 但与国内部分城市相比还是较低(除西藏拉萨外).  相似文献   
2.
沈文杰  林杨挺  孙永革  徐琳  张华 《岩石学报》2008,24(10):2407-2414
首次报道了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中黑碳的含量及其碳同住素的变化特征。黑碳含量在26层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含量高达0.51%。黑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从25层底部开始持续升高,在26层达到最高,稳定在0.40以上。黑碳的碳同位素在24层和25层之间有一个陡然的降低,降低幅度达2‰,在25和26层中则存在一个幅度达3‰的缓慢降低,总降低幅度达5‰。黑碳是动植物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天然记录,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黑碳特征反映了二叠纪末期陆地生态系统发生了突然的衰退,发生了强烈的天然大火。根据事件层大火燃烧的长期性或频繁的特征,以及黑碳同位素大幅度陡然降低和缓慢降低,认为燃烧源除了陆地植被外,还有其他富含轻碳的化石燃料,即大火的燃烧源除了植被外,还可能有煤和甲烷水合物等。浙江煤山剖面的黑碳记录,反映了二叠-三叠纪之交地球陆地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助于理解和揭示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3.
马翔宇  李传金 《冰川冻土》2021,43(1):92-106
黑碳被认为是除温室气体外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辐射强迫因子.三极(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是全球雪冰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沉积至雪冰中的黑碳可反映人类活动的历史变化,并可能导致反照率降低而影响物质能量平衡.通过系统回顾三极地区雪冰黑碳的研究方法、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及其造成的辐射强迫,得到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处于不同的地理位...  相似文献   
4.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black carbon (BC)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otal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ΣPAH)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China’s marginal seas. BC content ranges from <0.10 to 2.45 mg/g dw (grams dry weight) in the sediments studied, and varied among the different coastal regions. The Bohai Bay sediments had the highest BC contents (average 2.18 mg/g dw), which comprises a significant fraction (27%–41%) of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preserved in the sediments. In ...  相似文献   
5.
利用重建的华南区域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BC)浓度资料,分析其与南海夏季风在年际尺度上的关系.结果 表明,华南区域BC浓度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在2000年前后有明显的突变,由显著负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即由高BC浓度弱季风变为高BC浓度强季风.通过合成对比分析,发现1988-1999年(第一时间段)的华南B...  相似文献   
6.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2000年我国黑碳气溶胶的分布特征和辐射强迫。结果表明,黑碳气溶胶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区域,柱含量由南向北递减;柱含量最大值在0.6mg/m^2以上,出现在中南、四川盆地、湖南、贵州、广西、广东西部和云南南部等地区;青藏高原南侧黑碳气溶胶次高值区的存在,反映了气溶胶的跨国界输送并影响区域气候的特点。黑碳气溶胶的大气顶辐射强迫介于0.1—0.8w/m^2之间,地表辐射强迫介于-0.1— -2.0W/m^2之间,两者分布特征与柱含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同柱含量相似,黑碳气溶胶大气顸辐射强迫和地表辐射强迫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最大,秋、冬季次之,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7.
积雪是地球上反射率较高的自然表面,对于中高纬度地区的水文和能量收支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表层积雪中的黑碳和雪粒径变化可以显著影响积雪反照率,造成积雪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变化,进而对区域气候变化和水文循环产生反馈作用。利用遥感技术对季节性积雪表层黑碳和雪粒径进行定量评估,可以获取时空上连续系统的雪表黑碳浓度和雪粒径变化情况,这也是许多气候和水文模型的输入因子。以中国主要季节性积雪区北疆为研究区,基于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的3(0.47 μm)、2(0.86 μm)和5(1.24 μm)波段,采用SGSP(Snow Grain Size and Pollution Amount)算法反演2000-2018年积雪期的雪表黑碳浓度和雪粒径,并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对于反演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综合分析北疆雪表黑碳浓度和雪粒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显示,SGSP算法能够同时反演雪表黑碳浓度和雪粒径,并且验证结果表明纯雪像元上反演结果具有较好的精度;2000-2018年北疆雪表年均黑碳浓度和年均雪粒径都随时间变化呈现微弱下降趋势;受地理位置和局部污染源的影响,北疆积雪黑碳浓度空间分布复杂,天山北坡经济带平均黑碳浓度最高,伊犁地区平均黑碳浓度最低,雪粒径的空间分布显示塔城地区平均雪粒径最大,伊犁地区最小。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的长期演变特征及来源,使用1994年7月至2017年7月共24 a的中国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等效黑碳浓度地面观测数据,1994年8月至2004年6月的风向、风速地面观测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全球再分析气象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中国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测量的等效黑碳浓度的长期演变特征及输送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方法分析了黑碳污染气团的区域输送路径及潜在来源。结果表明,瓦里关站的等效黑碳浓度在24 a间先升后降,在2012年达到浓度高值,随后降低。24 a月平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4月,最低值出现在11月。等效黑碳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在不同季节表现不同,春、夏、秋季均为双峰特征,峰值出现在凌晨和午后,冬季日变化较为平缓。等效黑碳浓度与风向密切相关,年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东东北风向,次高值出现在东风向。通过浓度权重轨迹方法对黑碳污染气团的潜在来源分析可以看出,污染物主要来自瓦里关站的西南和东南方向。  相似文献   
9.
《地学前缘》2017,(1):166-173
黑碳(BC)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含碳物质,古老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可以重建过去的火灾事件和陆地植被演化历史。文中通过对晚三冬期松辽盆地姚家车站剖面、后金沟剖面和岳王城剖面的黑碳记录进行分析,来揭示嫩江组一段到二段下部的火灾事件、气候特征及植被变化信息。研究结果显示:嫩江组一段BC的含量较低,为0%~0.22%,表明可能存在的火灾事件规模很小;在该段时期有几次BC/TOC值较高,暗示着小规模的火灾事件。在嫩二段下部BC的含量突然升高,最高可达1.4%,反映了大规模火灾事件的发生。黑碳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 CBC)数据表明:在嫩一段,黑碳的δ~(13) CBC值(-29.4‰~-25.0‰)表现为逐渐偏正的趋势,可能是由大气CO_2浓度逐渐降低所导致;在嫩二段下部,δ~(13) CBC值先呈现突然偏负的趋势,可能是由于大规模的火灾事件以及火山活动引起的大气CO_2浓度短暂升高以及植被类型的变化所造成的,之后δ~(13) CBC值又表现为逐渐偏正的特征。综合来看,在嫩江组一段仅发生小规模火灾事件,嫩二段下部则发生大规模火灾事件,由嫩江组一段到二段下部大气CO_2浓度呈现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火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气候、植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火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火灾发生后会在周围的环境中留下许多燃烧产物,如黑碳、木炭屑、多环芳烃、左旋葡萄糖等,它们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河流、土壤和陆地风成沉积物中;还会留下一些火灾痕迹,如树木火疤、土壤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