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以中国31个省域(自治区、直辖市)为地理研究单元,采用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ESDA等方法,分析了2001年~2013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此外,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在空间上,非国有经济发展整体上呈典型的"地带性"和"梯度性"分布特征,表现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梯度衰减的发展规律;在时间上,整体表现为高值区域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蔓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同步提升的态势。(2)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集中化程度逐渐下降,趋于均衡发展,尤其在2001年~2005年间由集中分布向均衡分布转变显著。(3)非国有经济发展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分布特征,且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但空间相对集聚状态未产生明显变化。(4)经济市场化导向的制度改革是中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制度供给、市场化、全球化等共同推动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历史制度分析的珠江三角洲非国有经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文颖 《地理研究》2018,37(7):1334-1348
采用历史制度的分析视角,对珠江三角洲城市东莞和佛山在改革开放后非国有经济部门发展结构和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两个城市在发展模式和路径上形成差异的内在逻辑。东莞和佛山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了不同的集体经济组织方式重组生产资源和发展地方经济,而在改革开放后期,佛山地方政府主导的城镇集体工业转制要远远慢于东莞的乡村集体工业,并采用了次优的内部企业转制策略推进改革。分析表明:珠三角的东莞和佛山在非国有经济部门发展路径上的分叉点在于经济主体对地方特定的历史禀赋和社会网络的利用方式,而初始的非国有经济结构对改革后期的发展进一步构成路径依赖,导致两个城市各异的转制速度和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