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7年   1篇
  1925年   1篇
  192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认为宁波组沉积时期的古气候为寒冷干燥或冷凉干燥。本文依据北仑B_(12)孔的孢粉资料,阐明在这一冷期中曾有一次相对较暖的气候波动,据此又可分冷凉—温和—温凉三个阶段,湿度以略湿为主。此外,还讨论了本区在晚大理冰期温度、湿度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张立仁 《海洋与湖沼》1989,20(4):375-380
粘土矿物成分组合及其X射线衍射谱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洱海这一断陷湖泊的不同地貌部位和沉积相带上,存在不同的粘土矿物。滨岸水下扇三角洲的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绿泥石;开阔的深水湖盆和弥苴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物中蒙脱石含量远比其它沉积部位要高。这一规律是洱海本身自然条件与粘土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共同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洱海水理化特性及其变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宝汉 《海洋与湖沼》1989,20(6):538-543
1985年4月至1986年4月在洱海设置7个观测点,每两月采样分析与洱海水质密切相关的8个理化参数,研究洱海水理化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并与30年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洱海水质较好;由于近年来水生维管束植物剧增,某些理化指标较1957年有所好转;洱海水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王列  陈梁  孙德瑜 《云南地质》2008,27(2):253-256
矿体赋存于不同构造过渡带断裂侧,控矿岩石为喜马拉雅期浅成—超浅成相的富钾碱性系列的中酸性侵入体,属于斑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5.
由于观测资料不能覆盖研究所关注的高空区域,已有理论又无法解释所面对的问题,所以希望利用数值模拟来生产一套逼近真实的数据,以补充观测的欠缺。  相似文献   
6.
大理州2005年初夏出现了严重干旱气象事件.从500pHa高空环流特征、500pHa距平场特征、西太平洋副高特征量及北太平洋中低纬海温距平场、OLR距平场对这次干旱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初夏(4月1日~6月10日)降水异常偏少气温明显偏高是发生干旱的主要原因,高空大气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副高持续偏强偏西、冷空气活动偏北是导致干旱的直接原因;孟加拉湾南部4月OLR场呈明显正距平,抑制低值系统的发展和东北移影响云南,是影响2005年大理初夏干旱重要原因;北太平洋中低纬海温特征与大理州初夏干旱有一定的遥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百鹤玉是一类新型的彩玉石工艺品和室内饰面材料新品种,主要因其富含有海百合茎等古生物化石,又首先在鹤峰县境内发现和开发利用,故命名为百鹤玉。矿床赋存于志留系下统罗惹坪组生物灰岩地层中,矿体呈凸镜状产出,矿石结构致密,质地坚实细腻,加工性能良好,制成的工艺品和饰面材料色泽花纹美观,有较好经济价值。矿床生成过程与古构造、古地理、岩相等因素有密切的时空关系,矿床主要分布在台地边缘礁灰岩相。  相似文献   
8.
二门大理石矿床位于鄂尔多斯拗陷区和汾渭地堑断陷区之间,属于韩城-永寿隆起区。矿体赋存于上寒武统崮山组。通过对该矿床进行的1:2000地质勘查和综合研究,按岩石颜色、花纹、结构构造等将矿体划分为9个矿层,矿石划分为三大类型10个品种;分析了矿石的岩石化学成分,进行了抗压,抗折等一系列物理性能实验;探讨了矿床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综合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洱海环境演变与大理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洱海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对大理城市发展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2002年通过实地环境调查和系列历史及动态资料分析进行了洱海和大理城市之问人地关系的互动研究。概括出大理城市发展的5个阶段,结果表明人类生存场所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高处往低处下移,从山前台地向下迁往山缘冲积洪积扇平原,直至湖滨平原地带。并着重分析了变迁的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状况,从而使人们在开发利用洱海的同时,促进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建设相得益彰,并建议选择旅游和供水为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道路,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增大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10.
唐《西洱河图》与全新世中期以来洱海水系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伟 《第四纪研究》2006,26(4):621-627
《西洱河图》为唐时南诏国人所绘制的一幅洱海地图,其中保存了洱海湖水南流的珍贵信息。文章采用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成果与研究方法,证明该图所显示的古洱海湖水南流的情况是真实可信的,古洱海湖水可以循波罗江道、定西岭裂隙南流,并由此复原了全新世中期以来洱海湖水南流通道的变迁过程:第1阶段(约8465~6950 cal.aB.P.),洱海湖水南流时间较短;第2阶段(约6950~2560 cal.aB.P.),洱海湖水绝大部分时间南流,流量较大;第3阶段(约2560 cal.aB.P.~1111A.D.),洱海湖水南流,流量变小;第4阶段(约1111A.D.至今),洱海湖水南流水道完全阻塞。最后指出,全新世中期以来,洱海出现的高水面主要与洱海的另一出水口———西洱河断裂带裂隙的堵塞有关,而洱海水面出现的快速下降现象,亦主要与西洱河断裂带裂隙的通畅有关。研究结论不但为长期不得其解的全新世中期以来洱海湖面的大幅度升降之谜提供了较好的解释,而且也可以纠正学术界在汉代“叶榆河”、“仆水”、“劳水”问题上出现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