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地质学   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金刚石合成片断面的再结晶物质具有分带现象,金刚石晶体出现于再结晶片-板状石墨亚带和枝状石墨亚带中,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入探讨金刚石的生长条件和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人造金刚石合成片中再结晶物质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金刚石合成片断面的再结晶物质具有分带现象,金刚石晶体出现了再结晶片-板状石墨亚带和枝状石墨亚带中,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入探讨金刚石的生长条件和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
实验证明了在高温高压有金属催化剂参与条件下,石墨到金刚石相变过程的中间相是类球状再结晶石墨。研究了类球状再结晶石墨的形成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厉愿  杜志恒  效存德 《冰川冻土》2017,39(2):273-280
在德国Alfred-Wegener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用自动组构分析仪G50测试了东天山庙儿沟冰芯(43°03'19″N,94°19'21″E,4 512 m a.s.l.;2005年钻取,长58.7 m)冰微构造和组构,分析其特征并解释其所蕴含的意义。冰微构造和组构随深度的演变总体相似于其他中国山地冰川冰的观测结果,同时展示了其季节性特征。部分样品的测试结果有所波动,可能是样品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发生改变所致。组构型反应的力场较为简单,主要为中下部的单轴压应力作用。正常晶粒生长、多边形化作用和应变导致的边界迁移再结晶不能解释其在某一深段占据主导,而可能是三者共同作用于所有冰芯深部。  相似文献   
5.
在蠕变试验机上完成了三组(6块样品)单轴反复压缩-退火实验,试验机载荷精度为1%,实验温度为-2±0.2℃。实验样品取自南极洛多姆冰帽BHQ钻孔的冰岩芯。三组试样的受压方向分别与冰岩芯的轴向平行、成45°角和垂直。试验前试样的C轴组构为单极大型或大致为单极大型,晶粒大小不一。用0.8MPa的初始轴向应力对样品进行压缩,达到10%应变后卸载退火72小时。每组实验如此反复进行6次。结果表明,在较高的温度和大载荷下,样品经反复压缩-退火,其初始组构特征消失,代之以小环状组构和细的、等粒的晶体,某些情况下发展为多极大型组构。结构和组构分析表明,新组构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再结晶作用。随着压缩-退火反复进行,六块样品在组构上的差异减少,它们的流变特性趋于一致,晶粒尺寸逐渐减少而趋于一个稳定值。  相似文献   
6.
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热分析及矿物谱学等手段对含钙铝铁水解聚合产物(含微量硅)合成初期样品及其陈化9年后样品组成物相的形态演化进行了观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含钙铝铁溶液合成初期迅速形成类钙矾石双羟合结构体,其结构中部分Al3+被Fe3+取代、SO42-阴离子被Cl-离子替代,无定形的铝铁共聚物、铝硅共聚物和多种铝、铁、钙氢氧化物(氧化物)微晶竞争存在。缺氧条件下铝铁水解产物的演化由于氯、钙离子的存在而与文献的报道有所不同。陈化改变了含钙聚合铝(铁)溶液中的长程有序结构。其中的类钙矾石双羟合结构体在高Cl-、低pH环境下长期陈化过程经历了溶解-再结晶作用。大量的铁微晶相溶解形成富铝水羟合铁(ferrihydrite)胶体结构,Cl-与Ca2+以键合或共沉淀方式进入富铝水羟合铁(ferrihydrite)相。富铝水羟合铁(ferrihydrite)胶体最终的结晶相还是β-FeOOH。  相似文献   
7.
1916年3月23日中午在河北省任邱县议论堡未家村陨落了一块球粒陨石(北纬38°40′,东经116°08′)于1975年才由北京天文馆收集和保存,重约300克,陨石表面为褐黑色的熔壳所包裹,断口面呈褐黑灰色,次生氧化作用非常明显。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和显微镜下的薄片观察表明,任邱球粒陨石主要由橄榄石、斜方辉石、斜长石、金属镍-铁(以铁纹石为主)及陨硫铁组成。整个陨石显示细—中粒的全晶质结构,局部呈变斑晶结构,  相似文献   
8.
贺义兴  马瑞等 《地质论评》2001,47(1):82-87,T005,T006
河北省平山县阜平群是一套高角闪岩相岩石。根据宏观现象,某些地段曾经历过深熔作用过程。深熔效应以小觉地区的夕线石钾长浅粒岩最为典型。通过电子显微镜观测确认,所研究的夕线石钾长浅粒岩经受了深熔作用的改造,具有丰富而显著的微区矿物学标志。主要表现为前存矿物,如钾长石、条纹长石、石英、钠长石、黑云母和磁铁矿等,不同程度地被熔蚀,主要组成元素发生迁移和重组,沿矿物的解理、裂隙及粒间形成夕线石、石英、云母、长石、金红石等再结晶相。在深熔过程中,元素的迁移有两种可能形式:①选择性地从前存矿物晶格中移出;②通过前存矿物的熔融。Fe、Ti等元素从黑云母中移出,形成再结晶磁铁矿和金红石;Si、AI等元素则从黑云母和长石中移出,形成夕线石和再结晶石英。  相似文献   
9.
The iron ores of the Gushan mine occur in the contact zone of a Mesozoic diorite intrusion and are composed primarily of hematite microcrystallites and chalcedony,The hematite microcrystallites have undergone post-mineralization recrystallization and coarsening with resultant formation of lath-shaped hematite porphyroblasts.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recrystallization and coarsening of the hematite ores of the Gushan mine took place without the formation of new nuclei,due to the coalescence of the microcrystallites.The whole process could have begun with the mutual approach of the microcrystallites,followed by grain rotation to realize paralleism and ending by the welding of these grains to form optically homogeneous porphyroblastic hematite.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