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名》2012,(1):77
在昌乐县南部,有一座烟波浩淼、风光秀丽的人工湖。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仙月湖,或曰高崖水库。此湖,于1960年建成,坝高30米,长1200米,库容量2亿立方米,最高水位水面达20平方公里,堪称齐鲁大地上的一颗明珠。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相似文献   
2.
鸽子洞探幽     
鸽子洞位于喀左蒙古族自治县水泉乡瓦房村南约一公里处的大凌河西岸,是十五万年前鸽子洞人的古人类遗址。鸽子洞若千年来因常有大量的鸽子栖息繁衍,故称鸽子洞。这个洞属奥陶纪灰岩,经长时间地下水浸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  相似文献   
3.
耿顺传 《地理教学》2009,(12):41-41
某周末,临滨河大道,看见有人在沂蒙湖(橡胶坝拦起来的人工湖)边钓鱼,观之。总结步骤有三:一、投饵;二、静观;三、收杆。一切是那么轻松自然,心中随生感悟。  相似文献   
4.
陈奕铭 《地下水》2023,(3):102-104
小型人工湖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时,将造成景观和环境效益的双重破坏。为解决该问题,构建了基于火山岩砂、生物炭、海绵铁滤料复配的改良生物砂滤(BSF)系统,考察了其对富营养化湖水的生态修复功能。研究结果表明:(1)改良BSF系统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启动,且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及叶绿素a表现出更高的去除性能;(2)滤料吸附、截留功能及生物膜上微生物作用的增强,是改良BSF系统高效净化富营养化湖水的有效保障;(3)BSF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可以处理富营养化湖水,还可预防和减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BSF技术可作为富营养化湖水生态修复的可行方法,并为小型人工湖富营养化现象的防治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5.
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人工湖建设在姜家屯地区的由亚粘土、亚粘土含碎石、淤泥等所组成的“含水层”中,对这种“含水层”人们一般都以为没有大的利用价值可言。本文针对金石滩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水文地质特征、气象水文、海洋潮汐等人工湖湖水形成条件的分析,认为在此地层中采用地下水人工湖方案是可行的。经过人工湖一年多的运转,其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分析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6.
朝阳市建人工湖对地下水动力场影响及湖底铺设方案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阳市拟在城区段大凌河上兴建2个人工湖。本文利用地下水模型系统(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以下简称GMS)建立了地下水流动的数值模型,模拟了人工湖建成后在各种湖底渗透系数下地下水动力场的变化情况,并提出了人工湖湖底铺设应选取的合理有效的渗透系数为0.0432m/d。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朝阳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水资源量的需求,选取了采用聚氯乙烯膜(土工布)铺设湖底并预留原河道两侧占总湖底50%的面积以补给地下水的铺设方案作为最优方案,并在现有开采量的基础上增加了19600m^3/d的开采量。  相似文献   
7.
沉水植物的恢复是影响水生态系统构建和修复的关键因子。以天津京津合作示范区中央公园新建人工湖为研究区域,在改良原有盐碱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耐盐沉水植物品种构建水生态系统。结果表明:中央公园人工湖水生态系统建成后运行稳定,基底改良后沉积物中全盐量显著降低,优化调整期内沉水植物环境效益显著,当年湖区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和化学需氧量(CODCr)平均含量分别较蓄水期降低了65.0%、47.3%、26.6%和33.5%,主要指标基本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的限值。沉水植物群落经自我演替和人工干预调整后,逐渐形成了夏季以狐尾藻、黑藻、竹叶眼子菜为优势物种,冬春季以菹草、狐尾藻为优势物种的群落结构。耐盐沉水植物在滨海新建水生态系统建设中可以发挥良好的净化效果,为滨海地区盐碱地开发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建造人工湖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对拟建人工湖的渗漏问题进行分析,确定了库底渗漏和绕坝渗是该人工湖渗漏的主要来源,并计算了相应的渗漏量,从而论证了该人工湖的蓄水能力完全能够维持其生态景观效应。  相似文献   
9.
结合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地形地貌特征,论述了"三江"并流区的生态环境分类及其结构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各类生态环境的形成机制:"三江"并流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大气环流与"三江"并流区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三江"并流区的立体气候和相应的生态环境;植被的持水与蒸腾作用反过来改善空气湿度,促进区域降水,因而生态环境与区域气候呈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提出了保护和改善"三江"并流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是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具体措施:一是封山育林,在荒漠区植树造林,恢复和扩大植被覆盖率;二是保护湿地资源,修建水库和人工湖,扩大水域面积;三是"三江"并流区水电与矿产开发过程中要严把环保关,防止植被进一步毁坏.  相似文献   
10.
郑州市龙湖成湖方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湖建设可能引起地下水位的抬升,将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部分河岸区的浸没、土壤次生盐渍化、地下水质恶化、影响湖周高层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等。在分析人工湖渗漏问题基础上, 提出了在不采取防渗措施和采取防渗措施两种不同情况下的成湖方案, 并进行了防渗方案的优选。用地下水数值模型MODFLOW和优化模型MODMAN对处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区拟开挖人工湖进行了数值模拟及优化。结果表明,在龙湖运行时,只要人工湖的渗漏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辅之于相应的湖体周边的降水措施,就可有效避免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