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3篇
  免费   927篇
  国内免费   866篇
测绘学   1056篇
大气科学   799篇
地球物理   2034篇
地质学   1417篇
海洋学   603篇
天文学   210篇
综合类   863篇
自然地理   514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287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250篇
  2016年   250篇
  2015年   341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379篇
  2011年   384篇
  2010年   276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379篇
  2006年   324篇
  2005年   292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评述了卫星重力大地测量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地球科学的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物理构造与海洋动力学,以及大陆,冰川和海洋的相互作用,改善现有地球重力场模型(包括精度和空间解析度)是非常重要的。IUGG等国际组织对此已经强调了很多年。最近,由德国的GFZ(GeoForschungsZentrum),美国的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tration)以及欧洲宇航局ESA(European Space Agency)开发研制了最先进的地球监测技术-SST(Satellite-to-Sateilite Tracking)。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现有的GPS连续追踪新发射低轨道卫星,并由低轨道卫星对地球重力场作精密观测。已经发射和即将发射的卫星有3颗:GHAMP(Challenging Mini-Satellite Payload for Geophysical Research an Application)已经于2000年发射;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rt)定于2002年发射;GOCE(Gravity Field and Steady-state Ocean Cirulation Explorer)计划2004年发射,它们可以统称为重力卫星。载有SST技术的人造卫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具有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空间解析度的全球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模型,加强人们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理解并为海洋和气象研究提供更好地参考。上述3个重力卫星工作在有明显区别的不同波谱内,它们有不同的科学应用,仅有一小部分重合。所以,就应用而言它们是完全互补的。它们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将是广泛的,特别对于固体地球物理学,海洋学以及大地测量学等领域,它们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其意义不亚于GPS。  相似文献   
2.
在GPS数据处理中 ,存在着误差影响、影响波的干扰、周跳和数据量大等问题。误差影响和影响波的干扰实质是在接收卫星信号时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周跳是由于卫星信号的失锁而造成信号的不连续 ;数据量大是因为GPS观测需要采样间隔小又连续观测所致。由于小波理论具有时频分析、波形分解、特征提取和快速小波变换等特性 ,应用小波变换和波形分解可以解决误差影响和影响波的干扰的问题 ;应用特征提取可以解决周跳检测问题 ;应用快速小波变换可进行数据压缩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应用曲面拟合技术和利用离散的重力观测点的重力变化对特定研究区的重力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以获取该区重力变化空间梯度场图像的具体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获得了2004年3月福建安溪3.6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空间梯度场图像,发现空间梯度场图像能清晰地反映出地震前重力场群体性变化的差异性;利用此方法对2005年6月~2006年3月间台湾海峡西岸重力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其空间梯度场图像。  相似文献   
4.
王晓彬  张西亮 《天文学报》2006,47(2):202-211
小行星自转参数的资料不仅可以为小行星碰撞演化提供数据,还可以为太阳系的演化研究提供依据.利用云南天文台1米望远镜对主带碳类小行星(360)Carlova进行了新的CCD测光观测,结合前人的测光资料,利用Epoch-方法对(360)的自转参数进行了反演计算,得到该小行星自转的恒星周期为0.25780417±0.00000003天,自转轴的黄道坐标为(95°±3,°40°±1°).新的结果与前人的结果相比较为一致,其精度稍高于以前的估算结果.  相似文献   
5.
滇西动态重力网的分形特征及空间分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用分形学描述地球物理观测网非均匀分布和联合应用分形特征与Shannon定理确定最佳网格距的方法。研究了滇西动态重力网的分形特征,它的分形维Df=1.27,最佳网格距r0=28km。讨论了1986年至1994年间网区发生的8次Ms>5.0级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的可信性,指出这些变化的波长均大于100km,至少2倍于网的最小空间分辨力,因而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6.
三峡重庆库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断裂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研究三峡重庆库区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断裂构造活动的控制和影响.并为之提供基础资料,为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在已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从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实测地震测线资料的再解释.采用新的处理技术方法,对本区的东西向主剖面和南北向支测线的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二维射线追踪处理、Pg波成像;选用场分离技术、位移数字成像技术重新处理了重力和航磁资料,通过联合反演来建立深部二维构造剖面,对剖面所揭示的基底构造特征和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断裂构造特征以及莫霍面的起伏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和细致研究.从地球物理平面场特征出发建立了岩石圈构造三维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研究思路准确、方法得当.结论可靠;沿该剖面,把可解译的断裂分为Ⅲ级:Ⅰ级为超岩石圈断裂;Ⅱ级为壳断裂;Ⅲ级为盖层断裂。依据地球物理特征,准确揭示了库区的断裂构造特征,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零偏VSP资料解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六级三分量检波器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中实施了零偏VSP测量.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地震波速度主要介于4500~7000m/s之间,显著高于一般的沉积岩地区,而且随深度变化不明显.声波测井速度系统地稍低于VSP层速度,可能是由于井壁处岩石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造成的.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密度和岩性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榴辉岩的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均显著高于片麻岩类岩石;由榴辉岩退变生成的斜长角闪岩类岩石,其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均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主要与其退变质程度有关;超基性岩中的裂隙系统导致其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大幅度下降.由于榴辉岩与其他岩石类型之间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因此用零偏VSP资料标定该区地震波的地质层位是有效的.关于地震波反射的原因,通过综合研究地震波(包括反射纵波、上行转换横波、井筒波)的特征、岩石速度和密度分布以及井径变化,认为主要是岩性分界面、韧性剪切带和断裂(带),但还有一些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1994年7月SL-9彗星撞击木星期间3.6cm和12cm射电连续谱观测的结果.在3.6cm波长上,撞击事件无明显的视效应,在12cm波长上,木星的射电平均视流量增加约20%.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爱黎-海斯卡宁均衡补偿假设模式为基础,利用圆模板编制了滇西北及邻区均衡重力异常图。分析了异常的基本特征与壳内构造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均衡重力异常和强震活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了最新取得的“五统一”区域重力成果,并经过对浅表松散槽(如下辽河断陷,大岩体等)的密度亏损进行补偿改正后,求取了全省的区域重力场及其垂向二次导数,计算了莫氏面等深度图。在分析区域重力场及其垂向二次导数异常特征和莫氏面起伏特征的基础上,划分出辽宁深部构造的基本格局。从平面上探讨了深部构造与地形地势、地质构造及矿产分布的关系,从剖面上剖析了辽宁省地壳分层的宏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