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山东省德州市首次探明国内稀有含碘饮用用天然矿泉水--“中华碘泉”,研究表明,矿泉水是在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构造背景和弱碱氧化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条件下,地下水与含水介南长期水-岩反应中经溶滤形成的,矿泉水水量丰富,水质优良,为含碘水苏打型矿泉水,但氟含量偏讥;为合理开发这一富足资源,可选用电渗析,倾析方法降低氟含量,并将其作为规模化含碘矿泉水生产的技术工艺。  相似文献   
2.
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 (东经 1 1 7°0 0′— 1 2 6°0 0′ ,北纬 36°0 0′— 44°0 0′) 1 980— 1 997年的 380 0 0余条P波走时数据 ,利用正交投影法重建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 .通过分析及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详细对比 ,证明了成像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 :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地壳上地幔介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 ,直至 1 2 0km深度处依然明显 ;地壳上部的速度图像清楚地反映了不同岩石单元的分布与该区不同性质的基岩分布基本吻合 ;从上、中地壳的速度图像中发现了研究区存在海城、朝阳、义县、丹东南、唐山等几个低速异常区(即速度逆反层区 ) ,其中海城、唐山、朝阳等地区的壳内低速层已由深地震测深资料所证实 ;研究区陆地发生的几次强震均发生于壳内低速层上方的高速脆性介质内 ,而渤海发生的强震 ,此现象不明显 ,但都发生于横向介质速度显著突变的位置 ;在地壳不同深度上发现了普兰店至山海关横跨渤海的北西向低速异常带 ;地震层析二维速度图像与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对比表明 ,研究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与人工地震测深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朝地台南部下、中寒武统 (风台组—张夏组 )可划分 9个三级层序。除底部的 DS-A层序外 ,其余 8个层序均可与中朝地台大部分地区进行对比。下部的 3个层序 (DS- A~ DS-2 )属 型层序 ,其余为 型层序。研究表明 ,本区的沉积层序除受早古生代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之外 ,秦岭板块的俯冲对中朝地台南部层序地层的发育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Socalledfreeeconomicregionisaspecialregionwithoutjurisdictionofcustoms,delimitedbyonecountry.Inthisregionvariouspreferentialpoliciesofreducingorremittingtaxationareimplemented.Itcanprovidemanyconvenientconditionsforfreeflowofinternationalcommodity…  相似文献   
5.
中朝板块元古宙板内地震带与盆地格局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乔秀夫 《地学前缘》2002,9(3):141-149
地史中发生的强地震事件在地层中留下固定的记录 (图 1~ 3) ,这些记录在区域上呈带状分布 ,代表地史中的地震带。中朝板块元古宙目前可识别出两个板内地震带 (图 5 )。中元古代板内地震带 (170 0~ 12 0 0Ma)西起太行山北段 ,经燕山山脉、辽宁西部、穿越辽河平原至辽宁北部的泛河流域分布 ,即燕山—泛河地震带 ,现今呈NEE向延伸。新元古代震旦纪地震带沿吉林南部、辽东半岛、山东中部及苏皖北部现今呈NNE走向分布 ,即古郯庐地震带 (6 5 0~ 6 0 0Ma)。上述两个板内地震带是元古宙不同时期超大陆裂解的响应。中元古代与新元古代两个不同方向的地震断裂带分别控制着两个时期的盆地边界。燕山泛河地震断裂带构成中元古代海盆南界 (指现在的位置 ) ,形成向北开放的海域。古郯庐地震断裂带将中朝板块裂解为华北块体与胶辽朝块体。古郯庐地震断裂带构成震旦纪海域的边界 ,震旦纪海盆通过朝鲜半岛与当时的外海相连接 ,华北块体则为陆源剥蚀区。文内四幅古地理图 (图 6~ 9)是以地震灾变思想为指导 ,以新的地层研究、对比为基础编制的 ,侧重反映了盆地的格局及其变化。根据地震、同沉积断裂新的思路 ,可提供地质学家重新认识与解释某些沉积矿床的成因 ,它们的成矿元素均来自地球深部而非地表风化作用。文中编制  相似文献   
6.
The Taebaeksan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mid‐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ern Korean Peninsula and tectonically belonged to the Sino‐Korean Craton (SKC). It comprises largely the lower Paleozoic Joseon Supergroup and the upper Paleozoic Pyeongan Supergroup which are separated by a disconformity representing a 140 myr?long hiatu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arly Paleozoic paleogeographical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aebaeksan Basin on the basis of updated stratigraphy, trilobite faunal assemblages, and detrital zircon U–Pb ages of the Joseon Supergroup. The Joseon Supergroup is a shallow marine siliciclastic‐carbonate succession ranging in age from the Cambrian Series 2 to Middle Ordovician. The Ongnyeobong Formation is the sole Upper Ordovician volcanic succession documented in the Taebaeksan Basin.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early Paleozoic the Taebaeksan Basin was a part of an epeiric sea, the Joseon Sea, in east Gondwana. The Joseon Sea was the depositional site for lower Paleozoic successions of the SKC. Early Paleozoic sedimentation in the Joseon Sea commenced during the Cambrian Stage 3 (~ 520 Ma) and ceased by the end of the Darriwilian (~ 460 Ma). In the early Paleozoic, the SKC was located at the margin of east Gondwana and was separated from the South China Craton by an oceanic basin with incipient oceanic ridges, the Helan Trough. The spreading oceanic ridges and associated transform faults possibly promoted the uplift of the Joseon Sea, which resulted in cessation of sedimentation and break‐up of the SKC from core Gondwana by the end of the Ordovician.  相似文献   
7.
中法战争期间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积极插手中法谈判 ,在不同的阶段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充当法国侵略者的帮凶遭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后 ,他在照顾中国利益的基础上 ,促成了中法两国签订了和约 ,结束了战争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局和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院将于2001年春季开始一项“流动台阵近场地震观测和北京地区防震减灾”的国际地震合作计划。该计划将使用由新一代数字地震仪构成的流动台阵在北京西北的延庆和中国大陆的其他地震活动区进行地震近场观测。这项计划的执行对于地震学基础研究,特别是探索地震震源过程的复杂性和首都地区的防震减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朝板块旋回层序、事件和形成演化的探索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孟祥化  葛铭 《地学前缘》2002,9(3):125-140
通过 10余年来对中朝板块旋回层序、事件及构造演化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 ,笔者编制了中朝板块旋回层序、事件和形成演化综合图 ,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科学是复杂性的科学体系。复杂系统研究要求重组现有的科学划分 ,实现跨越岩石矿物学、古生物学、层序地层学、地质地球化学、磁性地层学、古地理学、古构造学、天文学、海洋学及矿床学等不同学科的协同 ,从而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以求学科体系理论和方法论的深刻变革 ,以推动地质科学的发展。这就是笔者提出以宇地系统观来综合研究地球、层序、事件和演化的基本思路。依据宇地系统作用原理 ,研究了中朝板块从元古宙至中新生代的旋回层序、事件和演化历史。从 180 0Ma至第四纪共划分出 2 0个超旋回或巨旋回周期和百余个奥尔特周期 ;还研究了海泛事件、隆升间断事件、跷跷板运动事件、臼齿碳酸盐事件、热事件、反极性事件、岩溶事件、火山喷发事件、风暴事件、物源区类型及古构造演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应用宇地系统周期等时原理对中朝板块拗拉谷、鲕滩台地建造、前陆盆地演化和陆相裂谷盆地 ,按长偏心率周期进行了古地理演化的精细研究 ,再现了中朝板块构造、古地理和地层格架的演变 ,并对具全球性意义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沉积圈及成矿作用等重大地球  相似文献   
10.
中朝克拉通辫啊早前寒武纪变质作用演化及其PTt轨迹主要有三类样式:第一类以内蒙古集宁-怀安太古宙高级区为代表,PTt轨迹表现为顺时针形式,峰期温压高达800℃-850℃,0.90GPa-1.00GPa,峰期后为大幅度等热减压,反映了板块碰撞造山带的陆壳成倍构造增厚和后期拉张减薄机制;第二类以冀东-辽西太古宙高级区为代表,PTt为逆时针形式,早期增温为主,峰期温压均较高,峰期后为近等压冷却过程,它们它们反映地壳因岩浆底侵而增厚的动力学机制;第三类以辽东-吉南早元古代变质地带为代表,PTt轨迹亦为逆时针,但持征是早期增压明显。维之以近等压增温,峰期为中低压,峰期后近等压冷却。这类样式反映了较稳定陆块壳内裂陷区的闭合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