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唐代人喜欢写鹏,《全唐文》与《全唐诗》中留下了大量与“鹏”有关记载。鹏的形象内涵在唐代的不同阶段是不尽相同的,它与国运联系紧密。初唐,鹏的形象反映了这一时期熙熙攘攘、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盛唐,鹏的形象反映了意气昂扬、绚烂多彩;中唐,则回归到对《逍遥游》主旨的阐发,反映出遁世的态度;晚唐,出现了以《庄子》中“蝴蝶”“螳螂”等朝不保夕的小虫为描写中心的文章,表现出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与对李唐王朝的离心。  相似文献   
2.
“吏隐”作为大历十才子的生活特征之一,也成为他们创作的题材,这与当时方外隐逸诗人因其不同的人生观照所创作的诗作相映成趣。方外隐逸诗人又可分为隐士诗人和诗僧两个群体,大历十才子和方外隐逸诗人之间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方外隐逸诗人对真隐精神的写作与十才子的“伪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后者来说,现实的功利主义态度和价值上的物质取向使其隐逸诗作之精神内涵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3.
中古诗歌是研究中古汉语方位词的重要语料。以《晋诗》为切入点,统计方位词出现的频率,全面考察其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并从形式和功能分布的变化上探讨方位词系统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不仅可以管窥中古汉语方位词系统的基本面貌与发展趋势,也有助于揭示汉语方位词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小山词中主要存在着伤感与虚幻两种情感心态。这两种情态,在内涵方面表现为怀才不遇、蹉跎沦落或苦恋离情、风流云散的伤感;以及“欲而不得”或“得而复失”的虚幻。而这种虚幻,主要是通过“梦幻”、“醉酒”两种方式和“空”等字面加以表达,跟佛禅在精神体验方面又有某种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宋词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意境尤是其灵魂。“意”为词中的情感,而“境”则是其中的环境。传统的研究方法多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缺乏对宋词意境整体的定量研究。本文通过提取所选宋词的创作时间、创作地或描述地及词人情感信息等时空数据,建立了相关的地理时空数据库,并利用制图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宋代词人整体的情感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同时挖掘其变化的成因。研究表明:①宋代词人整体情感的时间变化与宋代国势发展基本吻合,随着国家的兴衰而变化;②词人情感在不同时段的空间分布有所不同。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了不同词人地方感的空间差异,而历史事件引发的民族情感,又促成了宋朝词人整体地方感的形成和变化。本文通过对不同词人的情感进行定量化处理,将以往对个体地方感的研究,整合为对整个群体地方感的研究,将小尺度上的个性转化为文人群体对整个家国的地方感,为文化地理学“学科树”中不同尺度转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情感地理学中诗词意境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同是身处乱世、宦海浮沉,同是命运坎坷、仕途失意,同是隐居田园、纵情山水……陶渊明的隐逸诗和"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所透析出来的隐逸观却是迥异的。陶渊明的隐逸诗蕴含了他独特的人生视角和人格追求;"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渗透着他们对人生的无奈与对仕途的冀望。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楚辞学的研究领域,察知域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借鉴域外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楚辞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徐志啸教授的<日本楚辞研究论纲>全面介绍了日本的楚辞研究历史、现状及重要代表人物,并以中国的楚辞研究为参照系,对日本的楚辞研究的特点进行了准确的概括,是我们了解日本楚辞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诗创立具有一定的诗学因素,诗人们难以在传统诗歌领域推陈出新。在其理论并不成熟,而且没有生产出优秀作品的前提下,新诗主要是作为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一分子被人们所接受,并且迅速确立其社会地位。新诗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具有强烈的社会与政治关怀。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诗逐渐放弃社会责任,企图回归艺术。可是新诗的艺术成就本来不高,放弃社会责任对于新诗来说其实是放弃了存在的主要理由。摆在新诗面前的是一条漫长的艺术探索之路,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诗最终的成败。  相似文献   
9.
从形象分析、艺术手法、特征成因、道德意蕴等4个方面综述了近30年学界对《诗经》人物形象研究的成果。对女性形象的分析主要是描绘外貌、赞扬优秀品质,对男性形象的分析主要是论述人物体现的道德品质;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包括赋、比、兴以及外貌描写等刻画人物的一般手法;特征成因则包括宗教意识、审美传统以及社会背景;人物形象体现了孝悌、正直、忠君爱国的道德意识。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诗经》中人物形象分析的重复,对其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挖掘不够,对人物形象体现的道德意蕴的现实意义缺乏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