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鸭绿江口溶解有机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6年5月采样测定鸭绿江口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得出分布变化特征,并同其它一些河口的溶解有机碳进行了比较。鸭绿江口表层水溶解有机碳的平均含量为208μmolC/L。在盐度大于1.6的河口区,溶解有机碳的分布主要受海水稀释作用控制;在盐度0~1.6的区域溶解有机碳的浓度随盐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在最大混浊带,DOC的浓度最高,表明有颗粒有机碳转化为溶解有机碳。丹东市以上流段,河水中溶解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说明由丹东市引入的工业及生活污水对鸭绿江水体中溶解有机碳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洋信息》2021,36(2)
鸭绿江口海域开展表层海水盐度自动观测传感器现场对比观测工作实践中,因河口区表层海水盐度变化的特殊性,人工采集的对比观测样品与自动观测样品难以保持完全同步,在盐度值变化较大的时段,准同步比测样品由于时间和空间因素上的差异,会带来较大的比测误差。本文通过尝试调整对比观测方法,变准同步样品为同步样品,使该对比观测方法更加符合鸭绿江口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变化的特殊性,提高了对比观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采自鸭绿江口主汊道的5个柱状样的210Pb和137Cs测年以及粒度参数的分析,并与前期合作研究的西汊道及西岸潮滩的4个柱状样沉积物的测年和粒度研究成果进行比对,探讨了流域来水来沙、河口沉积与海岸发育之间的耦合效应及鸭绿江河口地貌演化的新证据。结果表明:鸭绿江口主汊道存在河流和潮流两种沉积作用,不同时期动力作用不同;以潮流作用为主的沉积时段,其沉积特征与西汊道及西岸潮滩的一致;主汊道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西汊道和西岸潮滩的物质来源存在差异。鸭绿江口的主汊道、西汊道及邻近海岸的沉积记录对环境变化、人类活动、流域大洪水等事件均存在响应,响应的时间基本同步,具有耦合效应。沉积记录中存在5个明显的“事件信号”,其中1960年最为重要,是鸭绿江河口地貌发生巨变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李琳  张杰  马毅  崔先国 《测绘通报》2012,(Z1):386-390
河口地区受入海河流和海洋动力的共同作用,岸线多变,国际河口海岸线变迁关乎国家主权。遥感与GIS技术相结合,能准确及时地监测河口海岸线的动态演变。以鸭绿江口西水道海岸为研究区域,分别分析1976—2010年34年间中方一侧和朝方一侧的岸线变迁情况。监测结果表明:①中方一侧海岸侵蚀后退极少,东港市岸段向海延伸显著;②朝方一侧的黄金坪—内岛东南侧海岸不断侵蚀后退,西南侧海岸存在冲淤现象;③朝方一侧的绸缎岛—薪岛总体处于生长状态,岛的西北侧在1976—1989年间淤积明显,西侧人工固化岸段较稳定,东侧以淤泥质的自然岸线为主,东北部不断侵蚀,中部淤积明显。  相似文献   
5.
基于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鸭绿江口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的来源和沉积环境,对不同断面43个点位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采样分析,通过对沉积物的分类和粒度参数的计算,探讨了沉积物类型和粒度参数的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鸭绿江河口地区的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极少量黏土质粉砂,其中砂的分布范围最广;鸭绿江河口地区表层沉积物来源具有多元性和空间差异性,以河流径流输砂为主体,同时也有浅海表层沉积物的向陆运动,其中鸭绿江下游地区沉积物来源主要为河流输送,中水道、西水道、辽东浅滩的沉积物来源既有河流输送又有浅海表层沉积物的向陆运动;河口不同区域的沉积环境不同,既有河流径流影响又有海洋潮汐和波浪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鸭绿江河口系统演变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6.
鸭绿江口及邻近浅海碎屑矿物特征与物源辨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岩  刘月  李富祥  刘敬伟  张亮  高建华 《地理研究》2010,29(11):1950-1960
通过分析鸭绿江口及邻近浅海表层沉积物的碎屑矿物特征,讨论了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碎屑矿物的沿程变化、指示性矿物、特征指数方面的差异及其示踪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鸭绿江口与邻近浅海的沉积物可能来自于不同的物源区;西水道的沉积保留了较多的鸭绿江历史沉积的特点;中水道沉积与现代河流相近;辽东浅滩的沉积物质来源以河流为主,兼有来自浅海的物质。  相似文献   
7.
吴戈  翟文杰 《中国地震》1998,14(3):65-69
本文根据发掘的地震史料,较详细地介绍了1917年及1944年发生在辽宁丹东南鸭江口的两次历史地震,并且圈绘了这两次地震在沿海陆地上烈度影响范围图。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鸭绿江口主汊道采集的K1和K12柱状样,进行了常量元素的富集特征、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及含量与特征参数垂向分布的讨论。研究表明:鸭绿江口属于涨潮三角洲,纳潮海湾泥质堆积区快速沉积的时间始于1960年。主汊道的沉积物具有多源性,K12柱状样受粒度控制显著,陆源碎屑为主;K1柱状样受粒度控制不显著,受海洋作用的影响较大。主汊道的沉积记录以1978年为界,分为上下2个沉积单元。主汊道的沉积物受到河口区水动力的强烈改造,与物源区的沉积物相比已经产生了很多的分异和变化。该研究通过对鸭绿江口主汊道常量元素沉积记录的分析,发现了近百年来该区域地貌演变和发育的规律,有效补充了鸭绿江口新生陆地形成过程的全貌。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鸭绿江口西汊道连续性较好、时间分辨率较高、以海湾性质为主的2 处现代沉积物为样本,对其沉积速率、粒度特征、碎屑矿物、重金属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柱状样记录了1920 年以来西汊道上游的沉积过程,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98 cm/a,粒度参数、指示性碎屑矿物、重金属的垂向分布显示出这里的沉积是以海相河口湾沉积为主,但交替存在河流沉积。通过与前期研究成果的比较,揭示了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的影响。其中,兴修水利对河床演变的影响集中在早期,并带来了河床地貌的重大改变,西汊道失去了河流主汊道的地位;围垦带来的河床演变出现在中期,对河床地貌的影响也很深刻,表现为陆域面积不断扩大,水域面积不断缩小;航道治理等人类活动对河床演变的影响出现在中后期,河床地貌没有明显的改变;最近的人类活动影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于2009年3月对鸭绿江河口进行了10个站的浮游植物生态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以及水平分布等特征参数.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48种,其中硅藻种类最多,达41种,甲藻其次,为6种,金藻1种.浮游植物可划分为广温类群、暖水类群和暖温类群3个生态类群,以广温类群为主.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4.67×108个/m3,细胞数量自河口向外海逐渐降低.其中,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占据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单一且优势度较大,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和盐度是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浮游植物数量受鸭绿江径流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