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方如恒 《地层学杂志》1991,15(2):145-147
<正> 潘江1959年创立金县统,代表五行山统与寒武系之间的一套地层,崔盛芹等(1964)将金县统改称金县群,本文的金县群涵义采用原创名人的意见。复州上前寒武系金县群是辽宁省地质矿产局区调队于1972年发现的,笔者(1976)总结辽宁省1∶20万区调成果时,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清代历史文献资料考证和现场人物访问、地貌及震害地质调查,将原定于金州镇的1861年金州6级地震震中迁至新金县普兰店以东的惠屯附近,两地相距约42公里  相似文献   
3.
和尚帽子山新石器时期文化层位于金州镇北约6km,埋藏于山麓坡残积物中。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和骨、石制装饰物等文物。初步确定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文化层的发现对了解大连地区新石器中、晚期人类活动、繁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地震资料和断层的位移-距离曲线,对辽东湾坳陷中部金县构造变换带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金县构造是一个发育在走滑断层叠置段内的大型含油气构造,属于郯庐走滑断裂带组成部分的辽中1号断裂带的两条分段断裂在金县地区发生相互作用和叠置,形成了在平面上呈菱形展布的走滑双重构造。菱形断块体同时也传递了分段断层的位移量,使其在空间上保持守恒,从而形成了金县斜向背斜型构造变换带。金县构造变换带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孤立断层发育、变换带初始形成、变换带复杂化和变换带破裂4个阶段。针对渤海地区不同类型构造变换带进行深入分析,对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复州区金县群出露子复州城西瓦房、复州湾五行山和赵坎子地区。复州区金县群的剖面结构和地层特征和金州区金县群基本一致,其中十三里台组、马家屯组不仅岩性基本相同,而且含相同的叠层石组合,这表明复州—大连凹陷在晚先寒武纪时期为同一海盆地。复州区袁家沟—赵坎子一带缺失马家屯组以上沉积,寒武系大林子组直接覆于其上,表明复州湾区地壳曾一度抬升,出现了两凹夹一中隆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
烃源岩生烃过程中欠压实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是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而泥岩孔隙度演化记录了其地层压力的变化过程。根据现今泥岩压实剖面特征建立欠压实泥岩孔隙度计算模型,利用"回归反推"方法恢复成藏期沙三段欠压实泥岩古孔隙度增量,然后根据泥岩孔隙度压实模型恢复欠压实泥岩在成藏期的总古孔隙度,最后通过改进的Phillip-pone公式计算成藏期古地层压力并恢复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金县1-1低凸起东斜坡成藏期沙三段烃源岩普遍发育异常高压,古流体动力由南向北逐渐增强,压力系数分布呈现东南部低西北部高的特点,古流体压力的强弱变化规律对油气运移及有利目标的优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辽东半岛南部上先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永宁群、细河群、五行山群及金县群。金县群系潘江(1959)金县统演化而来。建群地点在大连金州,自下而上划分为:营城子组、十三里台组、马家屯组、崔家屯组、兴民村组及葛屯组。作者曾将金县群划分为上、下两个亚群,界线置于马家屯组与崔家屯组之间(洪作民,1989)。金县群以金州地区发育而得名,近年来发现复州地区金县群也相当发育,主要分布在复州湾赵坎子—袁家沟一带和复州城西瓦房。有人怀疑辽东半岛上先寒武系层序和复州区发育金县群。本文介绍辽东半  相似文献   
8.
正0引言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发生在金县水准异常是可靠的,但是否可联系预测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有争议。争议的焦点之一是金县距两个震中的距离较远。本文用"震兆共迁法"讨论了可用于海城和唐山地震的预测的相关联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海城7.3级地震的地形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城7.3级地震发生前后,震区及其周围的地表都显示了明显的变动。震前几十年内,已存在大面积垂直形变,而震中正处于两条地形变高梯度带的交汇处。在震前18个月内,距离震中约200公里的金县台短水准测量记录到了地形变从平稳-开始倾斜-反向-加速-缓慢转向这样一组资料,为这次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了依据。震后的测量资料给出了这次地震引起的地形变的幅值和范围。由地形变资料推知的地震时地壳的应力状态与从其他观测资料所推知的相当一致。 在这次海城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地形变观测采用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并与其他观测紧密配合,是预报大地震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