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大湾区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和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大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激增,需水量上升,水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水安全保障程度不足;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量稳定、水质较好的特点,可作为重要的应急备用水源。本文从地下水资源着手,系统梳理了大湾区水资源环境条件、地下水资源状况、特征和开发利用潜力,并提出了应急后备水源地建议,得到以下认识:(1)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分布最广;(2)湾区内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丘陵山区以HCO_3-Na型、HCO_3-Ca型及HCO_3-Na+Ca型为主,冲积平原及山间盆地以HCO_3+Cl-Na型及HCO_3+Cl-Na+Ca型为主,三角洲地区以Cl-Na型微咸-咸水为主;(3)西江、北江及东江干流构成湾区内地下水排泄的总渠道,各支流为地下水的局部排泄基准面,地下水动态变化具季节性特征;(4)地下水整体水质较好,Ⅰ-Ⅲ类水占比高达66.25%,从丘陵山区到三角洲平原,水质呈变差趋势,尤其在广州、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周边水质较差,超标因子主要为氨氮、氯化物、氟化物、硫酸盐等,三角洲地区发育大量"铁质水"和"氨氮水",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5)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东莞及中山等城市基本未开发利用地下水,在各类地下水中,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具有规模开采的开发利用潜力;(6)综合分析相关资料,提出将广花盆地等10处富水块段作为应急水源地备选,经初步计算每年可为大湾区提供约4.18亿m~3的应急水源保障。为应对突发性水质污染及极端干旱气候等大规模供水危机,保障粤港澳大湾区用水安全,促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议加强大湾区的基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掌握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精准计算可用于应急备用开采的地下水储存量。  相似文献   
2.
莫辉辉  王姣娥  彭峥  肖凡 《热带地理》2022,42(11):1797-1805
航线网络是机场群市场竞争-合作(竞合)的重要内容。借助图论、集合论、产业经济等理论方法,从整体性市场及交互式市场两个视角探索并建立机场群航线网络竞合关系的量化评价模型,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开展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从整体市场竞争视角分析,大湾区机场群航点竞合市场由完全垄断市场与弱合作市场主导,但竞争程度在逐步强化;同类通航点的航线竞合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及复杂性,但竞争程度也呈现加剧态势。2)从交互式竞争视角分析,大湾区机场群航线网络的竞合格局整体呈现由合作型向竞争型转变的态势,且航线竞争水平大于通航航点竞争。  相似文献   
3.
<正>1研究背景粤港澳大湾区是与东京湾区、纽约大都会湾区以及旧金山湾区相媲美的全球第四大湾区。大湾区内有中国密度最高的城市超高层建筑群、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世界级港口群、空港群,以及大亚湾核电站、港珠澳大桥等灾害敏感程度高的生命线工程。不容忽视的是大湾区近海展布着曾发生多次强震的滨海断裂带(刘以宣,1981)。大湾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既要重视当地活动断裂带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更应重视场地效应对于远处强震的放大作用所引发的灾害,地表松散的浅层结构是造成地震场地作用、加剧地震破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提要:海岸带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过渡地带,是人口最为密集、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全球超过50%的人口和60%的GDP总量集聚在离海岸线不足100 km的区域.海岸线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港湾淤积、湿地生态资源、近海海域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获取了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1975—2018年间...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其地下水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地下水质量评价、GIS叠加分析、数理统计和传统水化学图表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新会区地下淡水中pH、铁、锰、铝、氨氮、耗氧量背景值较高,其中pH对水质评价结果的影响率高达60%。地下咸水都存在溶解性总固体等多项指标超标。区域地下水质量可分为四级:地下水质量较好区、中等区、较差区和极差区。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3·Cl·SO4-Na·Ca型、HCO3-Ca·Na型、Cl·HCO3-Na·Ca型。地下水成因分别为:受岩石风化作用主导和受降雨补给作用影响、岩石风化作用主导、古海水入侵造成咸淡水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图》2019,(1):36-4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内外、着眼全局,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推动形成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新格局。2018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地图》2019,(2):16-16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总面积5.6万平方千米,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观鸟记录平台的水鸟观测数据中,获取了 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水鸟观测数据,共记录了水鸟9目21科146种;其中,4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89.73%的水鸟物种分布在自然湿地中,56.16%的水鸟物种分布在人工湿地中.采用物种稀疏曲线、Jaccard相似系数...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国家有关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澳门海域实际情况,分析海域对于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十四五”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海洋空间管控,构建绿色发展格局;开展岸线整治修复,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维护滨海湿地功能,推动海湾综合治理;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海洋旅游市场;实施污染联防联控,有效推动公众参与。同时,结合澳门实际情况,提出中长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助力澳门在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艳  孙阳  姚士谋 《地理研究》2020,39(9):2109-2129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特色的跨境全球城市区域,但囿于数据获取局限,已有分析多集中于对珠三角9市的空间格局演变分析或仅注重港、澳与内陆城市的单向跨境经济联系,口岸研究多集中于口岸自身的时空分布格局与作用机理,较少涉及口岸对跨境区域全域的空间联系及影响分析。本文尝试从口岸视角理解中国跨境全球城市区域空间联系,以粤港澳大湾区11城市为例,运用联系强度、网络密度及Python编程方法,以港口、陆路与航空跨境口岸为节点,以交通联系为纽带分析大湾区空间联系。结果表明:① 口岸是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全球城市区域内部空间联系的重要通道,依托各口岸,湾区已形成以香港为核心,以澳门、深圳、广州为重要节点的宏观联系格局。② 港口口岸联系表现为以香港为首,港、澳互动为主的联系格局,港、澳与湾区其它城市间的港口口岸联系呈现等级性差异。③ 陆路口岸联系表明,湾区形成以港、澳陆路口岸为原点的辐射状联系格局,并以珠江为界呈显著不平衡性特征。④ 航空口岸联系呈现以港、澳为核心,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线性放射状航空外联格局。本文揭示了口岸通道对跨境区域全域空间联系与要素流动的影响,为跨境区域联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