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2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80年代以来 ,肝胰脏细小病毒病在养殖中国对虾中广泛流行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作者采用免疫金银染色 (immunogold silver staining,IGSS)技术 ,对患病对虾肝胰脏中的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virus,HPV)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经 IGSS染色的病虾肝胰脏上皮细胞核内出现了黑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 3~ 15μm的结构。由于该结构与 H- E染色切片上出现的肝胰脏细小病毒包涵体在发生部位、形态和大小上皆一致 ,故而认为该结构为HPV包涵体。证明 ,免疫金银染色法是一种可应用于中国对虾肝胰脏细小病毒病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虾病毒病与化学需氧量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虾池内主要环境因子与对虾病毒病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虾池内化学需氧量(COD)太高是诱发对虾病毒病暴发流行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利用多级S型净化池可以大幅度消除水体中的COD,有效预防对虾病毒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刘大磊  董洵  卢毅 《海岸工程》2006,25(2):107-114
近年来,对虾病毒病的爆发,使我国养殖对虾的年产量大幅度下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就对虾细胞培养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和存在的关键问题等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肝胰脏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parvovirusdisease,HPVD)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中国对虾中的危害性较大的疾病。由于该病没有特异的肉眼症状,因此早期、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就十分重要。作者曾完成了SPA协同凝集试验法和免疫金银染色法的诊断研究。本文用直接荧光抗体法进行研究,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是,将抗HPV的荧光抗体滴加到对虾肝胰脏组织涂片以后,在某些样品的肝胰脏上皮细胞中出现了圆形、椭圆形,大小6~13μm的黄绿色荧光物。经比较,该荧光物的大小和形状与同一样品病理组织切片上经H-E染色后上皮细胞中出现的HPV包涵体是一致的。由此认为,这些存在于肝胰脏上皮细胞内的荧光物是HPV包涵体,而直接荧光抗体法用于诊断中国对虾HPV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  秦涛 《山东气象》2005,25(3):35-36
从黄烟生产的各个生长时期,分析了2004年昌乐县黄烟生长的气象条件和病毒病大面积发生导致黄烟减产减质的气象因素,并从烟种选育、农业综合治理和蚜虫防治提出防止黄烟病毒病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肝胰脏细小病毒病的直接荧光抗体法诊断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对虾肝胰脏细小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中国对虾中的危害性较大的疾病。由于该病没有特异的肉眼症状,因此早期、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就十分重要。作者曾完成了SPA协同凝集试验法和免疫金银色法的诊断研究。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中国台湾地区及世界其他主 要海水养殖国家和地区的养殖鱼类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病原特征、宿主范围 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目的在于让养殖者了解鱼类病毒病已在世界范围内频发,希望能引起各 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10.
鱼类病毒病与鱼类病毒疫苗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鱼类病毒性疾病是鱼类疾病中最难以预防和治疗的一类疾病。它不仅造成野生鱼种的损失,对于养殖鱼种,由于特定的生存环境,常造成毁灭性及巨额损失,已成为制约鱼类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促进鱼类健康及疾病的预防已成为增加养殖效率的焦点问题[1,4],而免疫接种法防治鱼类病毒病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仅就鱼类病毒病和鱼类病毒疫苗两方面作一阐述。1鱼类病毒病Wolf1957年报道,首次分离出第一种鱼类病毒──传染性胰坏死病毒(IPNV),迄今发现的鱼类致病病毒隶属13科[1,4,1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