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64篇
  免费   1977篇
  国内免费   1766篇
测绘学   9665篇
大气科学   478篇
地球物理   3167篇
地质学   4904篇
海洋学   1397篇
天文学   655篇
综合类   1228篇
自然地理   213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421篇
  2022年   514篇
  2021年   539篇
  2020年   433篇
  2019年   594篇
  2018年   437篇
  2017年   529篇
  2016年   527篇
  2015年   586篇
  2014年   966篇
  2013年   689篇
  2012年   940篇
  2011年   878篇
  2010年   788篇
  2009年   839篇
  2008年   922篇
  2007年   807篇
  2006年   745篇
  2005年   705篇
  2004年   622篇
  2003年   696篇
  2002年   622篇
  2001年   564篇
  2000年   557篇
  1999年   512篇
  1998年   609篇
  1997年   629篇
  1996年   591篇
  1995年   506篇
  1994年   443篇
  1993年   417篇
  1992年   509篇
  1991年   421篇
  1990年   409篇
  1989年   306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23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8篇
  1958年   7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青藏东北缘现今块体划分、运动及变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利用2维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以位移代替围压作为边界约束力,研究青藏东北缘现今块体划分及其运动变形。根据该地区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以GPS点测量位移作为模拟结果约束点,得出了较合理的块体划分模型和随时间演化的主应变分布图,并把应变高值区与近几年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作对比,得出了研究区内地震危险性可能较大的区域。另外,对模拟的甘青块体与阿拉善块体的边缘带断裂左旋运动做了大概计算。  相似文献   
2.
由地面重力数据确定扰动位径向二阶梯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利用地面重力异常数据计算地面扰动位径向二阶梯度,将该梯度的积分表达式转换为卷形式的谱表达式,便于应用FFT/FHT技术进行快速计算。  相似文献   
3.
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的构造应变背景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网络工程”1998~2001年累积的1181个测站的GPS重复观测资料,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型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模型速度场,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各类应变场,详细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水平构造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各类构造应变场的最高值都出现在喜马拉雅构造带与昆仑山地块内(地震断裂带南侧),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次之。分析表明,昆仑山8.1级地震正好发生在张性面膨胀应变率的高值区,第一、第二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边缘的突变区和最大、最小主应变率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4.
地震前后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的量化指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一种表达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过程的量化指标——区域应变率、应变集中度。在此基础上,对南北地震带各水准监测区近30年的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实际计算.并结合具体震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地震前后形变场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地壳运动状态,对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介绍了云南天文台天体测量工作的发展过程,论述了在空间时代地面光学基本天体测量的必要性和应具备的条件,并且叙述了在新的要求和条件下,地面光学基本天体测量工作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在已有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近代数值逼近理论,给出了从时空域角度描述地壳垂直运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函数解析形式。最后给出了一个实际算例。  相似文献   
10.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eologic Time Scale (GTS) is a titanic scientific challenge that has been under way for two centuries and will require much dedicated effort in the future. Italy preserves a paramount stratigraphic record of Mesozoic and Cenozoic marine sediments that have been signific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GTS. The Italian stratigraphic record has been histori-cally important in introducing and defining the standard Chronostratigraphic Units (CUs) of the Neogene and Quaternary. Pelagic successions from Northern Apen-nines and Southern Alps have been used in the seventies for integrating the late Cretaceous-Paleogene Geomag-netic Polarity Time Scale (GPTS) with planktonic microfossil biostratieraohv and standard CUs. This wa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GTS based on integrated magnetobiochronol-ogy. The middle Miocene to early Pleistocene marinerecord from Sicily and southern Italy has been funda-mental for establishing the recently developed Astro-nomical Time Scale (ATS). In prospect, there are many potentials still to be exploited in the Italian marine stratigraphic record for implementing the GTS by defin-ing GSSPs of various CUs, improving magneto-biochronology and extending downwards the A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