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名》2012,(2):13-13
地名具有音、形、义三要素,此外,还应有第四要素——色彩。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地名必定会带上语言色彩,表现为地名色彩。当然,这里讲的地名色彩,不是指地名前带有色彩字眼,譬如红安、黄河、青岛、白城、黑山等。这是所说地名的色彩要素,是指地名本身表现出的地方色彩、民族色彩、感情色彩、时代色彩等。地名色彩和意义的关系非常密切,色彩是意义的外露和发展,意义是色彩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2.
彭静  杨艺 《热带地理》2012,32(6):639-646
不同的族群来源和地理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地区语言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分布特征,在海岛背景下尤其如此。以自然地理空间上的涠洲岛(不涉及同一行政区划的斜阳岛)作为研究区域,以其方言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以广西北海市地名志、内部影印资料、访谈材料和笔者于2004―2009年4次上岛调研考察所得资料作为数据源,通过对北部湾涠洲岛村落相关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发现岛上方言文化景观的形成受不同文化源流的影响,形成了由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三大块构成的方言文化景观和区域差异,分别呈片状、板块状和方言岛分布,呈现出由岛中心向四周扩散直至沿海的圈层状分布格局,是最能反映涠洲岛多元文化内涵的“活化石”,对于认识方言传播规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失散人员时空信息数量多、失散信息地点的收集和查询较复杂,现有的网络寻亲平台虽具有信息采集快,应用普及范围广的特点,但对于失散人员的信息管理较分散,缺乏结合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的分析。本文在失散人员属性信息查询的基础上,针对失散信息的不准确性和模糊性,对不同失踪年龄段人员进行记忆模糊度分析,并结合汉语言分区以及模糊时空范围设置阈值和权重,建立失散人员时空信息模糊匹配模型。该模型根据失散孩子姓名、性别、血型、出生时间、失踪时间、失踪地点、方言口音及失踪年龄段的模糊特征等影响因子,综合计算出失散人员之间的信息匹配指数;并利用时间地理学方法设计了模型的时空修正方法,对匹配结果的时空可达范围是否存在交集进行了检验。案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综合考虑已知的失散人员匹配指标项,可筛选出匹配程度较高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雷州方言和闽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趋同性,二者共同拥有诸多为其他方言所无,或在其他方言中很不常见的语言现象。古文献中所记自唐宋至明代雷州半岛的"闽语",其来源以莆田话为主,而莆田话是宋代以后从古代闽南方言分化出来的。因此,雷州方言和闽南方言有着共同的源头,即古闽南话。如果将方言的生成视为一种文化现象,那么雷州方言和闽南方言明显具有同出一源的地域文化特征:二者有着共同的文化来源,即古代闽南文化;二者在语言要素上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正是雷州文化对古代闽南文化在语言方面的习惯性继承。  相似文献   
5.
晋军 《中国地名》2012,(8):13-13
与人必有名一样,每个地方也要有自己的名称,这就是地名。地名作为专有名词,是方言词汇家族中的大户。不同地域的名称,除了指称具体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外,往往还附加一些其他的信息。这些附加的信息,往往是多角度了解当地文化的一个窗口。众多的带有"石、岩、峪、梁、岭、嘴、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19年腾讯人口迁徙与中国语言分布数据,揭示方言相似性对于中国人口流动影响的语言纽带效应,并进一步探究其时空异质性、交通方式异质性、空间距离对其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方言相似性能够促进中国人口城际流动网络的路径形成概率与关系强度,形成了人口流动网络中的语言纽带效应。地理距离和语言距离分别可视为人口流动的显性和隐性空间成本;(2)语言纽带效应存在时空异质性和交通方式异质性。地区间的方言相似性每增加一个单位,在“春运”和日常阶段下,中国人口流动网络的路径形成概率分别增加47.7%、49.5%,流动强度分别增加17.1%、9.9%。语言纽带效应对于不同汉语方言区、不同交通方式的人口流动的影响存在正负与程度差异,展示出其对于中国人口流动影响的空间差异与地理含义;(3)语言纽带效应受到空间衰减规律的制约,并且在不同交通方式和时间段下呈现出差异性和复杂性。本文扩展了当前以经济、社会、人口学特征为主要视角的中国人口流动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揭示中国人口流动驱动机制具有科学意义,对于多民族融合的中国社会治理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地图》2010,(1):143-144
<正>~~  相似文献   
8.
周振鹤 《地图》2009,(5):40-49
汉语方言有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远古时期的汉族先民生息的地域范围不大,语言也比较单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有些人更迁徙到较远的地方,和其他民族发生接触,古代汉语因此而慢慢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相似文献   
9.
田吉舷 《地图》2009,(5):24-29
语言学家将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几大语系,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境内就分布着汉藏语系(如汉语、藏语、苗语)、阿尔泰语系(如蒙古语、维吾尔语)、南岛语系(如高山语)、南亚语系(如佤语)、印欧语系(如俄罗斯语),其中,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内部,存在着多种方言,广东人说广东话,上海人说上海活,长沙人说长沙话……这几个地方写的都是汉字,说的汉语却发不同的音,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常识。然而,汉语到底有多少种方言?每种方言的覆盖地域又是多大?这种地理分布的格局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没有普通话的古代,人们之间又是怎么沟通的?答案将一一揭晓。  相似文献   
10.
《歧路灯》与《红楼梦》《儒林外史》三部小说同时创作于18世纪中叶,它们的语言分别代表北方官话的河南话、北京话和江淮话。通过对这些语料中的"把"字句的分布情况及其结构类型进行描写和比较,能发现用于表处置的"把"字句不但在《歧路灯》里占绝对优势,在整个北方官话中也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将"字句已经或即将从当时口语中退出,只是由于方言的不同,使得"把"和"将"在各方言中的语法功能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