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1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387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742篇
海洋学   68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对广东省范围内拖网网囊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沿海拖网渔船现用网囊网目尺寸(内径)在16.7~35.2 mm范围内,总体平均为27 mm,均未能达到198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内径39 mm.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新生界生油岩系底界面温度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渤海湾盆地2000余口测温井的地温梯度数据、地层岩性描述、分层数据以及钻井资料,计算了该盆地各生油岩系底界面的温度。统计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大部分凹陷区地层底界面温度介于90℃至150℃,目前仍具有大量生油的温度条件,而在隆起或一些凸起地区,该地层组段温度普遍小于90℃,未能达到生油的温度指标。东营组和孔店组地层也仍具有一定的生油温度条件。研究还表明:地层温度与地层界面埋深密切相关,温度随界面埋深的增大而升高,沉积厚度大的凹陷区地层界面温度大于沉积厚度小的凸起区或斜坡地带,说明地层界面埋深是决定地温高低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地温梯度对地层界面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自北向南可分为基底冲断带、箱状背斜带、梳状背斜带和挠曲褶皱带,东西方向上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本文分段叙述了各变形带的变形特征,指出东段箱状背斜带不发育,秋里塔格山脉(构造带)东延未进入东段,因而总体看自西向东变形强度减弱,地形上趋于夷平。该冲断带的形成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中新世和早(-中)更新世;相应地,该带可分为南、北两个"盆""山"亚系统,两者在地层记录、变形期次和变形机制上尚有若干差异。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除了受南天山的冲断和向南扩展引起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基底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化和膏盐层底辟的制约,前者以近北西向的构造变换带及其共轭发育的近北东向断层最为重要,后者既控制了秋里塔格山脉的形成(主要受垂直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也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东西方向的变形分段中起了重要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变形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和在油气勘探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雷诺数,佛洛德数、牛顿数在拖网模型试验中的意义。合成纤维网衣在水中重量与水动力相此可忽略不计,拖网及其模型均处于广义佛洛德数的自动模型区域内。实物网处于雷诺数的自动模型区域内,但其模型位于小雷诺数范围。换算阻力时需进行雷诺致修正,现有田内,巴拉诺夫,迪克逊网渔具模型试验定律,可用于拖网模型试验,但也可用牛顿数安排试验。模型试验结果经雷诺数修正,并换算到实物网,与海上实测结果符合良好。上述结论仅依据有限试验得出,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黄河口水下底坡微地貌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高分辨率的回声测深、旁侧声纳及浅地层剖面记录首次直观地揭示了黄河口水下底坡上发育有大量形态不同的微地貌类型。据其形态特征和规模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平滑海底、凹坑与洼地、冲沟、残留岗丘及扰动复合海底等五种类型。这些微地貌分布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不同水下三角洲单元上,并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黄河口海域特殊的沉积环境和复杂的动力条件是导致水下底坡微地貌形成发育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海洋软相底质底栖经济贝类的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海洋软相底质底栖贝类的资源特性和我国的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规模化苗种生产、海区增殖、高效养殖模式开发及增养殖环境保障与产品无公害生产等方面对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强潮河口围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针对强潮河口边界地形复杂、岛屿众多、悬沙分布在口门以上、河段存在高含沙量浑浊带以及底沙级配分布宽的特点,给出了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非均匀悬沙、底沙数学模型的基本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及动边界处理技术,对计算中经常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计算的18个潮位站潮位过程与原型吻合良好,8个断面的46条垂线同步流速、流向过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连通域复杂边界条件下非均匀不平衡悬沙与底沙的长时期的底床变形模拟问题。以瓯江口温州浅滩围海工程为例,应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强潮河口围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问题,包括该工程引起的潮量变化、各水道流速变化及长时期的底床变形。  相似文献   
8.
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于 1997年 6月、1998年 9月和 1999年 4月 3个航次对渤海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在研究海区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 30 6种 ,其中甲壳动物 97种 ,环节动物 95种 ,软体动物 88种 ,棘皮动物 11种 ,其它动物共 15种。其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 5 76 ind./m2和4 4 .4 7g/m2。渤海大部海区的总平均生物量在过去十年中可能未发生大的变化。渤海含砂量相对高的生境有较高的动物丰度 ,而在水位较深的水域 ,由于有较高的初级生产量到达底部 ,从而支持着较高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渤海海峡口可能是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10.
1989-1999年开展光诱鱿鱼浮拖网渔具渔法研究的生产试验结果为:1998年生产试验86个夜(航次),总产量33.225t,其中鱿鱼产量为12.470t,占总产量的37.5%,总产值139000元,比同村光诱敷网的平均产量(31.62t)高5.1%左右。1999年生产试验80夜(航次),总产量54.66t,其中鱿鱼产量31.92t,占总产量的58.4%,总产值187000元。试验网产量比同村光诱敷网的平均产量(45.64t)增产19.76%,产值增加22.65%,鱿鱼产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提高近10个百分点,投入产出比为1:1.684。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达到了预期试验目的。此外,文中还讨论了水上灯数量,网具规格和柔性网板等对生产效果和捕捞对象的影响及适应性情况,并建议开展光场强度及其分布的海上实测和光场强度对鱿鱼,趋光性鱼类的行为习性以及生长影响等试验研究,制定出光诱鱿鱼浮报网和敷网作业诱鱼灯数量和分布标准,以合理利用鱿鱼和中上层鱼类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