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聚落地名记录的过去300年吉林省土地开垦过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曾早早  方修琦  叶瑜 《地理学报》2011,66(7):985-993
聚落作为一种土地利用类型,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新开垦区的聚落建立与农业土地开垦相辅相成,聚落格局演变可反映出土地开垦的过程。聚落地名,记录人类移居到新开垦区域时的直观状况,对于认识土地开发过程和恢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根据地名志资料,将聚落地名依据不同的土地开垦类型进行划分,提出了土地开垦-聚落地名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辨识出土地开垦-聚落类型,即官垦聚落和民垦聚落,其中民垦聚落又可分为自发移民聚落和政府招垦聚落,并得到各类型聚落近300年来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为认识吉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提供依据,也为利用聚落地名进行土地开垦格局重建提供尝试。  相似文献   
2.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近18 a新疆沙地动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疆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状态与趋势指数模型分析新疆沙地的动态,依据沙地的转化方向及转化源探讨新疆沙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区沙地在1990—2000年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84.40 km2·a-1,草地转换为沙地的面积最大;2000—2008年呈减少趋势, 2000—2005年和2005—2008年减少速率分别为86.98 km2·a-1和118.26 km2·a-1,且主要转换为耕地。沙地面积的增加和减少受气候干湿变化和人类活动控制。同20世纪50—90年代相比,1990—2000年新疆沙地扩张速率降低了近一半,局部荒漠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原因为大规模的土地开垦与气候的暖湿变化。2000—2008年新疆沙地面积不断减少,原因为土地开垦模式发生着变化、生态建设的较快发展以及气候处于相对暖湿的状态。但一些地区沙化问题仍然存在,新疆干旱脆弱的生态环境本质没有根本改变,依然存在着土地沙漠化的潜在危机。  相似文献   
3.
"同富"即"共同致富".然而,同富村虽名为"同富",并拥有处于南宁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在没有开展土地整理之前,"同富"的愿望一直没有得以实现.2008年,同富村村民共3641人,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为2000元.而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让村里人逐渐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2009年,同富村土地整理项目开始实施,建设规模达716.6公顷,项目任务资金为1301万元.2010年,就在项目顺利完工后的第一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元,意味着当年全村村民总收入增加了1820.5万元,经济效益凸显.在这么短时间内就实现经济效益大跨越,至少要拥有以下因素:一是按期顺利完工并及时交付使用;二是工程质量有保障;三是及时进行了耕作经营.  相似文献   
4.
吴承忠  邓辉  舒时光 《地理研究》2014,33(8):1579-1592
研究清代陕蒙交界地区的土地利用问题,可以反映出该地区300多年以来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历史地理学的历史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禁垦时期、限垦时期到放垦时期陕蒙交界区土地开垦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清代陕蒙交界地区“南田北草”格局的分界线存在一个由“二边”—“大边”—康熙线—乾隆线—光绪线逐步北移的过程,但仍是“相对稳定”、“相对清晰”的。清代陕蒙交界地区“南田北草”格局分布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始终存在一个“理性垦殖”选择的过程,这是由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并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北京强沙尘暴史和周围生态环境变化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26  
陈广庭 《中国沙漠》2002,22(3):210-213
北京地区自公元440年开始就有强沙尘暴的记录,经过北魏、辽金和明清时期等几个强沙尘暴频发期。北京强沙尘暴多数出现在干旱时期,也有例外。强沙尘暴出现的时间与周围土地的开垦和周围森林植被的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以来,注重环境的治理,风尘天气减少,特别是强沙尘暴几近消亡。  相似文献   
6.
田林县是广西面积第一大县,人口又不多,按理说人地矛盾应该不突出。但是,该县的土地开垦工作却开展得如火如荼,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费这么大的功夫去开展这项工作呢? 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该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林振波接受我的采访时,我才明白了个中缘由。 林局长:我们县土地面积有57557平方公里,人口236000人,有20个乡镇,167个村委会,城镇人口占15%,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口在农村。而且有4个乡镇石漠化严重,属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林业用地多,因而,我们县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并不多,而且分布不均匀。我们县还有来自那坡、隆林等县大石山区的近2…  相似文献   
7.
河池市从今年年初开始大力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实现了耕地增长农民增收。据统计,截止6月底,全市共实施完成土地开垦项目8项,项目总投资3271.5124万元,土地开垦实施总面积近14835亩,新增耕地面积13086亩,预计今后每年因此可增加粮食产量450~550万公斤。  相似文献   
8.
按照广西国土资源厅解放思想"千人大调研"活动要求,马山县国土资源局确定了"如何突破马山县项目用地难问题"的课题,成立了以蓝春雷局长为组长,李金然副局长、蓝伟林纪检组长为副组长,土地利用股、耕保股等业务人员组成的课题调研组,于2012年5月7日深入马山县苏博工业园区,通过召开痤谈会、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等方式,重点针对项目用地难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9.
方修琦 《中国科学D辑》2006,36(7):680-688
根据1661~1680年东北地区逐年人丁增长和起科耕地面积、相关政策与气候变化信息, 分析了东北地区的移民开垦与华北水旱灾事件的互动关系, 为认识极端气候事件的异地响应提供了实证. 发现: 1661~1680年间东北的移民开垦是对华北旱灾事件的异地响应, 1665~1680年移民开垦高峰期总体上对应于直隶、山东的1664~1680年的旱灾频发时段和东北的少灾期, 其间3次移民垦殖的峰值分别对应于3次干旱事件, 只是土地开垦高峰期比华北旱灾频发期一般落后1~2年左右. 1668年停止招垦、实行封禁政策是满清政府对华北灾害引起的大规模移民的响应, 该政策虽未能完全阻止流民的纷纷出关, 但确实起到了降低移民垦殖规模的效果, 使东北地区的开发至少推迟了200年. 1670年代起科年限的频繁变化等政策调整也是对气候灾害事件的响应行为. 气候灾害-移民开垦-政策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响应链, 体现出气候变化影响与政策响应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0.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确保全县耕地面积不少于97638.49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85550公顷,是武鸣县国土资源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光荣任务.为了打赢这场气壮山河的红线保卫战,武鸣国土人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作出了积极的奉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