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59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 The variation of the amplitude of waves with varying incident angles when waves propagate through a typical approach channel is discussed by a numerical calculation method, the result of which shows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nel on wave propagation is obvious. When the wave propagation direction is in coincidence with the channel axis, the wave amplitude ratio will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propagation distance. When the incident angle is 15 - 30 , there appears an area of larger wave amplitude ratio on the side slope facing the waves, but at the another side, the wave amplitude ratio is generally small, indicating that the channel has a shielding effect. When waves propagate across the channel perpendicularly, the wave amplitude ratio can be calculated with the shallow water coefficient.  相似文献   
2.
长江下游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谢义明  周国华  徐双柱 《气象》2005,31(11):55-60
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6)对2004年6月25日长江下游地区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天气形势和卫星云图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东北冷涡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两大天气尺度系统的作用下,西南低空急流的再次加强和中低层切变线共同作用是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螺旋度分析表明,在不均匀的强上升气流的作用下,涡旋的水平分量向垂直分量转化是此次强降水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ECP (1?? 1?)逐6h再分析资料,对承德市2015年2月20~21日强降雪过程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强降雪过程中,中、低层的西风槽、切变线和地面上东移加强的蒙古气旋构成了有利天气形势,在这些系统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有干冷空气侵入承德地区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持续的西南暖湿气流对此次强降雪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相对湿度、水汽通量、垂直速度、涡度及垂直螺旋度的分布和演变很好的反映出了此次强降雪过程中物理量场特点:相对湿度和水汽通量的分布说明强降雪区上空湿度较大且有充足的水汽供应,水汽通量的增大与降雪的增强相一致,水汽通量大值中心与强降雪有很好对应关系。强降雪区上空伴有较强上升运动;降雪区上空均为正涡度时最有利于上升运动和降雪;降雪区上空垂直螺旋度均为正或呈"上负下正"的垂直结构均有利于降雪,低层正垂直螺旋度对强降雪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螺旋度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国内关于螺旋度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进行了较系统地总结,将螺旋度归类为垂直螺旋度、水平螺旋度及完全螺旋度,同时又将垂直螺旋度划分为局地垂直螺旋度和积分垂直螺旋度,详细介绍并给出了每一类螺旋度的计算表达式以及其在天气诊断分析中的应用状况,对螺旋度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地分析与讨论,最后展望了未来螺旋度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方法探讨2018年8月27日—9月1日季风低压环境下广东特大暴雨过程的形成成因。利用扰动天气图方法分析发现,季风低压和西南急流为此次广东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能量条件。熵变零线位置与降水落区位置有较好的对应,零线处能量有最大累积,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对预报暴雨降水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为进一步验证季风低压的影响机制,构建不同季风低压尺度的敏感性试验,即通过滤去季风低压环流中的扰动分量来改变季风低压的强度。结果表明:暴雨强度与季风低压尺度和强度存在密切的关系。当季风低压强度较强时,暴雨过程总雨量强;当季风低压强度较弱时,降水大为减少甚至无降水。诊断分析指出,能量螺旋度指数能够较好反映出不同情形下降水发生发展,在季风低压背景下,暴雨区能量螺旋度指数较大,降水强度较强。反之,随着季风低压强度减弱,能量螺旋度指数减小,降水减弱。  相似文献   
6.
钢管脐带缆包含多种螺旋缠绕的功能单元,其在外力载荷下会发生相对运动,而且钢管的刚度较大对扭转平衡有重要影响,因此,相对于普通电缆,钢管脐带缆在扭转平衡设计时更加困难。根据扭转平衡理论公式,采用控制变量法,以第二层铠装钢丝的绞合角度为变量进行扭转平衡设计。首先建立脐带缆缆芯有限元模型,对其施加拉伸载荷,结果显示缆芯出现了扭转,这证明不能将脐带缆缆芯视为一实心圆柱。其次建立不同绞合角度的脐带缆有限元模型,设置各功能单元的材料属性和摩擦系数,分析模型在拉伸载荷下的扭转角度,并将相同拉伸载荷下的扭转角度拟合为直线,从而得到钢管脐带缆在扭转平衡状态时的最优绞合角度。最后,采用试验方法对实物钢管脐带缆进行扭转平衡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拉伸载荷下脐带缆单位长度扭转角度十分微小,这表明缆是扭转平衡的。因此验证了使用的有限元方法在钢管脐带缆扭转平衡设计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in Northern Finland on radiation and turbulent fluxes over a sparse, sub-arctic boreal forest with snow covered ground were analysed. The measurements represent late winter conditions characterised by low solar elevation angles. During the experiment (12–24 March 1997) day and night were about equally long. At low solar elevation angles the forest shades most of the snow surface. Therefo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adiation never reaches the snow surface but is absorbed by the forest. The sensible heat flux above the forest was fairly large, reaching more than 100 W m-2. The measurements of sensible heat flux within and above the forest revealed that the sensible heat flux from the snow surface is negligible and the sensible heat flux above the forest stems from warming of the trees. A simple model for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of a sparse forest is presented. The model treats the diffuse and direct shortwave (solar) radiation separately. It introduces a factor that accounts for the shading of the ground at low solar elevation angles, and a parameter that deals with the partial transparency of the forest.Input to the model are the direct and diffuse incoming shortwave radiation.Measurements of the global radiation (direct plus diffuse incoming shortwaveradiation) above the forest revealed a considerable attenuation of the globalradiation at low solar elevation. A relation for the atmospheric turbidity asfunction of the solar elevation angle is suggested. The global radiation wassimulated for a three month period. For conditions with a cloud cover of lessthan 7 okta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model predictions and measurementswere found. For cloud cover 7 and 8 oktas a considerable spread can beobserved. To apply the proposed energy balance model, the global radiationmust be separated into its diffuse and direct components. We propose a simple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use shortwave and global radiation asfunction of cloud cover.  相似文献   
8.
一次三峡大暴雨的地转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吴宝俊  于永安 《气象科学》1996,16(2):142-150
本文引入了地转螺旋度概念,并将其用于一次大暴雨的分析,结果发现;在地转螺旋度垂直剖面图上,在雨区上空300hPa附近有一个负的极小值中心,在500hPa有一个正的极大值中心,该分布形成原因可用图6解释。  相似文献   
9.
贵州02.6大暴雨的模拟与诊断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润琼  沈桐立 《气象》2006,32(1):95-101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贵州2002年6月18日00时~19日00时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利用模式输出的基本物理量分析了相当位温、垂直速度,并计算垂直螺旋度以及湿位涡正压、斜压项,诊断分析发现:暴雨中心位于最大垂直速度中心附近;南北两支闭合经向垂直环流对于暴雨区的低空入流和高空出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螺旋度的变化对暴雨的强度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性,暴雨区位于螺旋度等值线密集区靠正螺旋度区一例;贵州大暴雨与500hPa“漏斗”形MPV1高值区同位相变化,高低层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是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500hPa上MPV2正值区与对流性降水区对应很好,而且强度变化也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东风波诱生低涡发生发展的螺旋度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郑峰 《气象科技》2006,34(3):275-279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1年8月3~4日浙南闽北的东风波暴雨过程,根据螺旋度(Helicity)分析了过程中的暴雨演变以及雁荡山脉诱生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原因。同时,利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MM5V2对该东风波诱生中尺度低涡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螺旋度大值中心强度和位置的演变较好地反映了暴雨落区和中尺度低涡的诱生、移动,螺旋度的时空演变对暴雨发生有一定的预示意义,螺旋度计算较中尺度模式得出诱生低涡初生位置、路径预报准确率高,二者集成可以提高诱生低涡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