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天文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王益萍 《天文学报》2000,41(4):410-423
在“等级式成团”(hierarchical clustering)宇宙学演化框架下,早型星系(E/SO)的形成和演化不是如经典的“整体塌缩”(monolithic collapse)演化模式所描述的是由高红移处的短时间剧烈恒星形成过程一次性完成的;相反,它们可能是在大尺度结构形成过程中由盘星系间的相互合并演化而来,特别是对于质量相当的盘星系间的剧烈合并过程。目前的数值模拟和高分辨成像观测都已证实了这种可能性,而且红移巡天的结果也更多地支持这种演化模式。在此提出一个星系合并过程中核区星暴和中心黑洞共生演化的模型,来解释由空间望远镜(HST)和地面CCD高分辨测光所得的早型星系“黑洞/核球”统计线性相关,也即中心黑洞质量约为其核球体质量的0.6%;同时,该演化模型还可以进一步合理地解释在类星体的近红外成像观测中统计得出的相似的线性相关性,即类星体中心亮度与其母星系质量成正比。并给出此模型计算的极限情况和模型的解析估计。  相似文献   
3.
龚俊宇  毛业伟 《天文学报》2023,64(2):20-105
利用星系解构软件GALFIT通过面亮度轮廓拟合对近邻早型旋涡星系M81 (NGC 3031)进行形态学解构,旨在探究M81星系的结构组成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量化.通过6种解构模式,对M81进行了不同复杂程度的结构分解,其中最复杂的解构模式包含核球、盘、外旋臂、内旋臂、星系核5个子结构.研究结果显示, M81有一个Sérsic指数约为5.0的经典核球,其形态和光度在不同解构模式中均保持稳定; M81星系盘的Sérsic指数约为1.2,但它的形态参数和光度与是否分解内旋臂相关.不同子结构的组合对作为混合体的星系整体的形态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星系解构的结果提供了不同解构模式适用性的建议:其中核球+盘+星系核的三成分解构适用于大样本星系的核-盘研究;而考虑旋臂的复杂解构则适合于对星系子结构的精确测量,如小样本(或个源)研究.基于Spitzer-The Infrared Array Camera (IRAC) 4.5μm的单波段图像的形态学解构研究是后续一系列研究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未来将会对M81进行多波段解构,同时研究不同子结构的光谱能量分布和星族性质,并推断M81各子结构的形成历史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研究发现,即使在银河系长期缓慢演化的过程中,其核球中依然可能存在垂直的金属丰度梯度。该结果反驳了早期研究中认为的银河系核球中长期缓慢演化的过程会消除任何存在的化学丰度梯度的观点。通过使用一个模拟银河系薄盘的多体数值模拟模型得出该研究结果,该模型能自洽地通过盘的棒不稳定性和屈曲不稳定性形成一个盒状/花生状的核球,并结合化学-动力学模型,分析银河系核球中化学成分的演化。在该演化模型中设定了一个初始的径向金属丰度梯度(-0.3 dex/kpc),通过长期缓慢的演化过程,其核球部分呈现出与观测相符的垂直金属丰度梯度。对此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星系盘的金属丰度分布在长期缓慢演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步”演化过程,首先盘星系初始半径较大的贫金属粒子在径向混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大的径向速度弥散,然后由于核球的屈曲不稳定性演化,垂向速度弥散最终会保持与径向速度弥散的一定比值(约0.8)。这个机制导致贫金属粒子在演化过程中能占据更大的垂向范围,从而形成核球的垂直金属丰度梯度。银河系核球动力学模型通过简单的化学-动力学过程揭示的核球金属丰度演化机制,应在包含更复杂的核球演化机制的模型中同样存在。此外,还通过化学动力...  相似文献   
5.
最近十几年来,银河系已被确认为是一个棒旋星系,而不是无棒结构的普通旋涡星系.人们利用各类示踪源,如气体的(l,v)图、红外面测光、红团簇星、恒星计数、微引力透镜效应、恒星运动学等,来探测银河系内区的棒结构和它的结构参数,该文对此做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6.
为了方便国内学者对脉动变星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个数据库,目前包含了时间长达10 yr左右的巡天项目MAssive Compact Halo Objects(大质量致密银晕天体,MACHO)和Optical Gravitational Lensing Experiment(光学引力透镜实验,OGLE)发现的脉动变星,一共容纳了来自银河系核球与大小麦哲伦云中的共近23万颗变星.采用的软件是LAMP,即Linux+Apache+MySQL+PHP.数据库的使用通过网页的简单搜索界面实现,搜索参数主要是天体的赤经、赤纬和半径.鉴于本数据库的灵活性,将来很方便加入其他的变星数据.  相似文献   
7.
在2013年9月和10月,基于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数据,三个国家研究团队发表了重要的成果:他们绘制出的银河中心区(即“核球”区)迄今为止最好的三维地图。他们发现,从某个角度看上去,银河中心的区域就像一根花生壳的形状(或者说是“X”型)  相似文献   
8.
分析1985年EXOSAT卫星对银河核球X射线源GX9+1的观测数据,发现该源存在几百秒量级的振荡现象,这一结果有助于了解小质量X射线双星Gx9+1的吸积特性和轨道运动。  相似文献   
9.
王建民  胡晨  杨芳  张恩鹏  吴枚 《天文学报》2006,47(4):355-361
考虑了在黑洞质量增长过程中,辐射效率的变化对黑洞质量增长的影响.随着吸积的进行,黑洞的角动量会发生变化,辐射效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质量增长.对于黑洞的指数增长模型,给出了考虑辐射效率对黑洞质量增长影响下的黑洞质量增长方程,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并得到了黑洞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与假定辐射效率为常数的模型对比,结果表明辐射效率的变化对黑洞质量的增长有较明显的影响,使黑洞的增长延迟.这个模型可以定量地说明最近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分析1985年EXOSAT卫星对银河核球X射线源GX9+1的观测数据,发现该源存在几百秒量级的振荡现象,这一结果有助于了解小质量X射线双星GX9+1的吸积特性和轨道运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