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鱼皮肤溃烂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福建省厦门西海域某渔排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yogga)患皮肤溃烂病的肝脏、肌肉分离到2株优势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1株为致病菌。该菌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极生单鞭毛,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阳性,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阳性,精氨酸脱羧酶、水杨素、枸橼酸盐阴性,不产生H2S,利用葡萄糖、甘露醇产酸,对O/129(10μg)不敏感。在含0%,10%NaCl的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2%,4%,6%,8%NaCl的普通培养基中生长;在温度30,35,40℃下生长良好,但4℃不生长。初步鉴定该病原菌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链霉素等10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利福平等6种药物不敏感。  相似文献   
2.
付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水产品中的一种重要食物中毒菌,它在沿岸海水和海产动物体上都有广泛的分布。本文报告了青岛地区近岸海水和几种常见水产品污染了该菌的情况。在检测方法上,改进了一种选择性较强的培养基(SAC),经实验表明,SAC培养基较其他常用的几种培养基对付溶血性弧菌检出的阳性率和灵敏度均较高,与普通采用的TCBS法比较,x~2=4.28,ρ<0.05,有显著效果的意义。青岛近岸海水中付溶血性弧菌的平均出现率为63.25—463CFU/100ml,生鲜的水产食品中平均含有745~6900CFU/100g,其中贝类含量最多,季节性和海区对其检出率有明显影响,夏季检出率最高,冬季最低,对不同方法所检出的菌株,选出部分作了它们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并与参考菌株对比,证实SAC法检出的菌株有85%以上的株数符合付溶血性弧菌的特征,而TCBS法所检出菌株只有55%的真实性。并初步证明,这是一种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的共患菌。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检验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引起凡纳滨对虾幼虾发生毁灭性死亡的病原菌进行了致病性、表型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为弧菌属(Vibrio Pacini 1954)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凡纳滨对虾、中国对虾及日本对虾仔虾均有强致病性。分离鉴定的4株副溶血弧菌具有淀粉酶、明胶酶、卵磷脂酶活性,但不具有蛋白酶、脂肪酶活性,KP溶血均呈阴性,且均具有K抗原;代表菌株(JGB080708-1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56bp,GenBank登录号为GQ205448)和gyrB基因序列(长度为1195bp,GenBank登录号为GQ205453)与副溶血弧菌的两种基因序列相似性均可达98%以上。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对供试49种抗菌药物中的林可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4.
用PCR方法快速检测水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立了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快速,敏感,特异的PCR检测方法;选择的引物具有良好的副溶血弧菌的种特异性,对人工污染在冷冻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低限是12-21CFU/10g,对其增菌液的检测低限是7600-9100GFU/ml。每PCR反应体系的检测低限为91-109CFU,对400份自然污染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PCR方法的检测结果同常规培养法的结果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5.
用平板涂布法从集美海边分离到381株细菌,用平板划线法或点种法检验这些海洋细菌对两株病原弧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拮抗作用。从中挑选2株对海水养殖动物病原弧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细菌,编号为GX75和GZ46。对拮抗菌(GX75和GZ46进行了抗菌谱测定,结果表明,GX75对9株指示菌中的副溶血弧菌、河流弧菌和坎普氏弧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GZ46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坎普氏弧菌有较好的桔抗作用。在营养肉汤中,测定了GX75和GZ46的抗菌作用,表明(GX75和GZ46对副溶血弧菌拮抗作用很明显。  相似文献   
6.
大黄鱼病原副溶血弧菌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甲醛灭活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制成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1株特异的针对副溶血弧菌的单克隆抗体,命名为D6F3H5。腹水及培养上清液抗体的ELISA效价分别为:1∶5 120和1∶1 280,该单克隆抗体与其它细菌没有明显的交叉反应。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和兔抗副溶血弧菌多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副溶血弧菌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该方法对副溶血弧菌的最小检出量为5×104个/mL。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样品,14尾患病大黄鱼中有11尾检出副溶血弧菌,而10尾健康大黄鱼都没有检出副溶血弧菌。由此可见,本试验制备的高特异性的抗副溶血弧菌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患病大黄鱼副溶血弧菌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7.
Abstract. A two-year ecological study in the Oliveri-Tindari (Messina) brackish water ponds evaluated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istribution of Vibrio species in relation to the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of the ponds.
The evaluation of 204 samples shows a gen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lophilic vibrios and water temperature. In particular this relationship is stronger for the Vibrio fraction able to grow at 37°C, i. e. , those species related to human infec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halophilic vibrios show no relation with the index of fecal contamination.
The ecology of V. parahaemolyticus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salinity of Marinello pond.
The distribution of V. cholerae non O1, isolated from all ponds, shows that this microorganism can be considered as autochthonous in coasta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8.
副溶血弧菌菌株1211U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将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菌株1211培养于低温贫养条件下,以平板菌落计数法(PC)和最大近似数法(MPN)检测可培养细菌数,50 ̄60d后表明可培养数下降为零。吖啶橙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AODC)检测细菌总数,表明细菌总数始终变化不大,而活菌直接计数法(DVC)检测到的活菌数保持在10^5个/ml。本实验证明了副溶血弧菌1211U株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进入活的非  相似文献   
9.
大黄鱼病原弧菌耐药质粒转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混合培养法进行耐药质粒从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li)向病原弧菌转移研究 ,结果表明 ,耐药质粒 pBR322和 pBR325可以从大肠杆菌向病原弧菌转移。在混合培养30min后 ,部分弧菌获得耐药质粒 ,质粒的转化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混合培养24h后 ,转化率分别提高至4.62×10-6~1.18×10-5。耐药质粒 pBR322和 pBR325在2株病原弧菌细胞内能较为稳定地遗传 ,在培养初期 (0~1h) ,均未出现质粒丢失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有少量细胞因丢失耐药质粒而表现出对药物的敏感性 ;培养72h后 ,质粒 pBR322和 pBR325在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中的丢失率分别为10 %和9% ,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中2种质粒的丢失率分别为22%和19 %。细菌的药敏试验表明不同菌株在获得耐药质粒后对特定药物的抗性大大增强 ,但不同菌株的耐药水平有所不同 ,说明耐药质粒在不同菌株中的表达水平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海水养殖动物弧菌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实现对该菌的现场快速检测,本文以制备的兔抗副溶血弧菌多克隆抗体作为金标抗体,提取副溶血弧菌的外膜蛋白、鞭毛蛋白、胞外产物和全菌蛋白,以不同浓度的4种抗原蛋白作为4条检测线(T1~T4),特别在T4线设置全菌蛋白,基于竞争免疫层析原理研制出副溶血弧菌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使用该试纸检测了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anguillarum)、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和鱼肠道弧菌(V.ichthyoenteri),检测结果表明其能够准确鉴别副溶血弧菌感染,排除其他菌的交叉反应干扰。副溶血弧菌快速检测试纸的最低检测限为5×105 cfu·mL^-1,感染副溶血弧菌的牙鲆组织的检测结果与ELISA结果一致。本文研制的试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准确性且操作简单,为现场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