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北仑港冬季浮游细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宁波北仑港冬季水体中的浮游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提取水样中细菌基因组总DNA,以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分子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对水样中的细菌建立了16S rDNA克隆文库和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浮游细菌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34个克隆子分属2个不同的细菌类群,6个克隆子属于未知类群,优势细菌类群为Pro-teobacteria类群(变形菌类群),占80%;细菌优势类群顺序为β-Proteobacteria类群(32.5%)、γ-Proteobacteria类群(25%)、α-Proteobacteria类群(15%)、ε-proteobacteria类群(7.5%)、Firmicutes类群(厚壁菌类群)(5%).这一结果与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港口微生物多样性的报道较为一致.用DNAStar中Clustalw程序从测序的40个克隆子中选出17个OTU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同样表明浮游细菌多样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3种典型荒漠灌木内生固氮菌及固氮酶基因nifH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特殊生境的内生固氮菌,对改善植物营养、增强植物抗逆性及群落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类潜力巨大、尚待开发的微生物资源。以新疆3种典型荒漠灌木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为材料,从根和枝条组织中分离筛选获得137个内生固氮菌菌株,采用16S rDNA PCR-RFLP、16S rDNA序列测定、BOXAIR-PCR指纹图谱、nifH PCR-RFLP等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经16SrDNA PCR-RFLP酶切图谱聚类划分为9个遗传类型。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代表菌株分属于拉恩氏菌属(Rahn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泛菌属(Pantoea)、芽孢杆菌属(Bacillu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申氏杆菌属(Shinella),其中Rahnella为优势种群。一个测定菌株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低于97%,提示可能为一个潜在的新种。BOXAIR-PCR分析优势种群的基因组结构特征,获得12种指纹图谱类型,显示出该种群具有丰富的基因组多样性。nifH PCR-RFLP分析分离内生固氮菌菌株固氮酶基因nifH的分子多态性,将其划分为3种基因型,体现了nifH具有高度保守性,同时在不同固氮微生物种群和菌株间也存在一定的多样性。研究结果丰富了固氮微生物物种资源库和基因库,对于内生固氮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高效率的微生物未培养DNA提取技术和16SrDNA分析技术,在中国大陆钻探深层岩芯中发现微生物存在的证据。从地下430.00米(S1)与1033.77米(S13)深度岩芯中分别提取到微生物DNA,进行16SrDNAPCR扩增,通过对S13样品DNA中克隆得到的54个16SrDNA的序列测定,初步构建了该深度地下微生物群落的系统进化树,发现了23种不同的微生物序列存在。通过DAPI染色证明在地下1033.77米的微生物数量约为1×104个/克岩石,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分析,发现了其中两种微生物(CCSD1305与CCSD1307)的数量为6.6×104 /g岩石与2.18×106个/g岩石。  相似文献   
4.
青岛近海琼胶降解细菌的筛选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青岛近海海水中琼胶降解细菌进行系统的分离,筛选得到87株海洋琼胶降解细菌。从中选出15株有代表性的菌株,克隆其16SrDNA序列,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这些细菌主要分布在Cellulophaga,Cytophaga,Microbulbifer,Glaciecola,Pseudoalteromonas,Pseudomonas,Alteromonas和Agarivorans共8个属中。其中QM5,QM21,QM36鉴定为Cellulophaga lytica,QM15和QM28鉴定为Glaciecola mesophila,QM11,QM35,QM47,QM65分别鉴定为Cytophaga fuci-cola,Pseudoalteromonas atlantica,Pseudoalteromonas haloplanktis,Alteromonas addita。其余5株菌能够鉴定到属的水平。其中1株细菌QM42还不能确立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5.
从枸杞岛海藻场和对照点贻贝场分别采取表层及底层水样,利用细菌通用引物,提取样品总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采用16SrDNA文库技术,对其细菌群落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海藻场表层和底层细菌群落分为5和6个门,贻贝场表层和底层细菌群落分为3和4个门,海藻场中细菌分类门数多于贻贝场内,优势菌均为变形细菌门,分别占克隆文库的比例为40.7%、50%、59.1%和48.1%。γ-变形菌纲为变形细菌门的优势亚群,各个文库中均含有许多未确定其分类的序列,即含有许多未被认知的微生物类群。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为所有水样共有,但在水层垂直分布及不同地理位置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功能类群可能与其特殊生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张士灌区细河流域地下水及土壤中有机污染严重,其中多环芳烃菲超标。从研究区污染土壤中取土著微生物,控制实验条件与研究区潜水环境一致,通过实验室选择性富集培养分离出20株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细菌。经降解实验,在温度为10℃、pH值为7.5的环境条件下筛选出1株在9天内对菲(50mg/L)的降解率达到85%以上的菌株BC。该菌株在温度为5~30℃,pH为6.0~9.0条件下15天内对菲的降解率可达到96%以上。研究结果为张士污灌区及相似地区地下水和土壤环境中菲的原位生物降解法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青岛近海采取的扇贝中分离到1株对多种细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SA10,根据16SrDNA序列及常规生理生化反应鉴定为Pseudoalteromonas ruthenica.以15种弧菌、嗜硫小红卵菌(Rhodoulum sulfidophil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供试菌株,分别采用平板点种法及杯牒法测定了SA10菌株及其发酵液对指示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谱.通过测定SAl0的生长曲线和产抗菌物质曲线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周期约为5d,其中延迟期相对较短,培养14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36h开始产生抗菌物质,在56h左右,菌液的光密度达到峰值,60h之后即进入生长稳定期,72h抗菌活性最高,以后抗菌活性逐渐降低直至120h几乎消失.用超滤法根据不同的分子重分离SA10的抗菌物质,得到的抗菌物质分子量在10000Da以上.  相似文献   
8.
从采集自福鼎敏灶湾和硖门湾海域的健康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叶状体体表分离、纯化到26株外生细菌.根据细菌菌落特征、菌体形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将其确认为6种不同的菌属,分别是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heromonas)、Aquimarinas属、交替单胞菌属(Ahero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s)、弧菌属(Vibrio)和嗜琼胶菌属(Agarivorans).2个海湾坛紫菜叶状体体表外生菌群数量稳定且差别不大,外生细菌菌属组成基本相同,个别菌属稍有差异,优势菌属为假交替单胞菌属和Aquimarinas属,常见菌属为交替单胞菌属和黄杆菌属,少见菌属为弧菌属.敏灶湾坛紫菜体表外生菌群数量为(5.7~6.5)×10^4cfu/g,外生细菌中各菌属所占比例为:假交替单胞菌属占38.5%,Aquimarinas属占52.8%,交替单胞菌属占13.9%,黄杆菌属占11.5%,弧菌属占3.3%.硖门湾坛紫菜体表外生菌群数量为(6.4~7.6)×10^4cfu/g,外生细菌中各菌属所占比例为:假交替单胞菌属占37.3%,Aquimarinas属占32.0%,交替单胞菌属占14.0%,黄杆菌属占12.7%,弧菌属占2.7%,嗜琼胶菌属占1.3%.优势和常见菌属菌株对健康坛紫菜叶状体进行感染,发现这些菌株对坛紫菜叶状体无致病力,叶状体生长无异常.这些可为坛紫菜微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太湖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垂向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和PCR-DGGE技术,从沉积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太湖沉积物理化性质(pH、Eh)、营养盐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垂向分布及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上覆水接触界面处于轻度还原状态,在表层8.0cm左右以下,Eh随沉积深度的增加迅速下降,还原性逐渐增强,到15.0~22.5cm深度区间内,Eh值基本稳定,还原性最强,之后随深度的进一步增加,Eh呈"之"型缓慢升高。沉积物pH随深度的增加先降低后缓慢升高,pH在整个剖面上变化幅度不大,在7.2~7.6变动。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盐,总氮(TN)、总磷(TP)最高含量分数和有机质(OM)的最高百分比分别为2.436mg/g、0.731mg/g和3.817%,其剖面特征表明,沉积物表层TN和OM远高于底层,其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TP随着沉积深度的增加呈"之"型缓慢减少。不同深度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差异,不同深度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似性和动态性存在差异。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N与OM显著相关,理化指标、营养盐中任一指标含量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不显著,微生物多样性是营养盐及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We collected nine Enteromorpha specimens from the coast of Yantai and evaluated their diversity based on analyses of their 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and 5S rDNA NTS (non-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s. The ITS sequences showed slight nucleotide divergences between Enteromorpha linza and Enteromorpha prolifera. In contrast, multiple highly variable regions were found in the ITS region of Enteromorpha flexuosa. In general, there were more variable sites in the NTS region than in the ITS region in the three species. The variations in 5S rDNA NTS sequences indicated that the molecular diversity of Enteromorpha from the coast of Yantai is very high. However, a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ed using 5S rDNA NTS sequence data indicated that genetic differences were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