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模拟了江东大桥建设前后大范围的流场,比较了建桥前后水位、流速、流向等水动力因子的变化,评价了大桥建设对工程区域水动力的影响,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结果的合理性。研究成果为大桥的设计和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悦 《地球化学》1994,23(4):350-356
从地球化学角度出发,对钱塘江流域的物质平衡关系及起控制作用的化学风化反应进行了探讨和计算。结果表明,降雨提供了河水中大部分的K~+、Na~+和SO~2-_4。另外,灰岩地区碳酸钙的溶解反应提供了河水中大部分的Ca~2+和HCO~-_3,硅酸盐岩地区钠长石和黑云母生成高岭石的风化反应提供了剩余的K~+、Na~+、H_4SiO_4和大部分的Mg~2+及少量的HCO~-_3。石膏和白云石的风化反应控制了SO~2-_4和Mg~2+的平衡,其中碳酸钙的溶解反应占主导地位。流域的化学侵蚀率和机械剥蚀率分别为0.022和0.071(kg·m-2·a-1),碳酸盐岩区的物质流出量是硅酸盐岩区的2倍。  相似文献   
3.
4.
钱塘江河口段长周期泥沙冲淤和河床变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炯  曹颖 《海洋学研究》2006,24(2):28-38
通过对钱塘江河口段50多年连续水下地形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给出了该河口段在遭遇连续丰、枯水文年时的长周期泥沙冲淤特点,以及相应塑造的顺直、弯曲两种河势在河床形态与演变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认为,长周期泥沙冲淤和河床变形是钱塘江河口段保持冲淤平衡的一种自动调整手段;与冲积河流不同的是,钱塘江河口段通过河型、比降、断面等因素的调整来改变进入该河口段潮流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作者首先叙述了钱塘江水系地理概况和洪水简史 ,认为 :季风气候条件和七里泷峡谷对洪水的阻挡是洪水形成的两种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下列见解 :(1)根据河床砂砾滩的分布探讨洪水时期河流的沉积、堆积作用 ;(2)支流河口砂砾滩对主河道的阻塞 ,以及 (3)河床砂砾滩对于内河航运业超前衰亡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钱塘江潮汐、上游径流与杭州河段江水咸度指标的多元相关方程,分析了钱塘江涌潮对杭州河段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钱塘江涌潮对杭州河段江水咸度的影响在下游河段比在上游河段大;钱塘江涌潮强度越强,对杭州河段江水咸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7.
从作为河道整治或护岸的辅助建筑物的丁坝的原型观测、模型试验到工程实践等多种手段对钱塘江强潮河口段各个历史阶段护塘丁坝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钱塘江护塘丁坝技术在抗击强涌潮的过程中被不断推进、发展和创新,为钱塘江海塘的防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二进流数学模型对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5期古岸线与现在岸线条件下古长江河口湾、古钱塘江河口湾及其邻近海域的主要水动力M2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进入不同时期潮流场的7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单宽悬移输沙率与扒移输沙率及其相应的输沙率散度,据此得出不同粒径泥沙在当时潮流场中的悬移与推移输过趋势,划分了海 淤积区与冲刷区 同时期的潮流场作用下,长江入海泥沙除最大限度地沉积在古长江河口湾(  相似文献   
9.
钱塘江与杭州湾河海界线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钱塘江与杭州湾河海分界线存在的争议,以国家业已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自然、社会因素为依据,参考国际上海陆分界线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并结合钱塘江口的类型与特点,经过客观分析和综合评价,认为历史上已经被确认的澉浦-西三连线作为钱塘江与杭州湾的河海分界线,既符合河海划界的基本原则,又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应予以采纳.  相似文献   
10.
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的文献,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的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的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为河口湾,海水随之扩展到两侧的古河间地.全新世最大海侵时形成以镇江-扬州为顶点的古河口湾.7000~7500年以来,当沉积速率超过海平面上升速度时,长江带来的物质大量沉积,河口湾被充填,并逐渐转变为潮汐平原和三角洲.河口湾被充填之后,长江带来的河流泥沙随之溢出河口湾,进入相邻的河口海岸地区,影响相邻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发育.长江泥沙向南进入钱塘江河口湾,在湾顶形成沙坎;向北输运,成为苏北南黄海潮成沙脊的重要物源,影响该潮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舟山群岛海蚀平台上直接覆盖泥质沉积是以退积为主的河口湾向进积的三角洲环境转变的又一证据.长江输沙量在不断减少,而河口滩涂围垦力度在增加,这将导致相邻的河口海岸沉积体系增长速度减缓,出现侵蚀或侵蚀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