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海洋学   86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东白令海形成刺黄盖渔场的海洋学特征,并结合现场调查的标样侧重分析了刺黄盖的渔业生物学特征,本文还概略地讨论了该鱼与渔业资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木叶鲽属鱼类一新纪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8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东海)采集到4尾木叶属鱼类,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长木叶,其主要特征为:体棕褐色,有眼侧和无眼侧颢上枝前端有小分枝,鳞片小但不狭长,背鳍鳍条数72~74(73.3);臀鳍鳍条数56~59(57.5);有眼侧胸鳍鳍条数8~10(8.8),无眼侧胸鳍鳍条数为8;有眼侧与无眼侧腹鳍鳍条数均为6;尾鳍鳍条数19~20(19.5),脊椎骨数为36;鳃耙数为3+7.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得到的长木叶与角木叶的K2P遗传距离为9.4%,2种间遗传分化达到了种间水平.  相似文献   
3.
形目3亚目8科51属142种。鲀形目2亚目9科57属143种。海蛾鱼目1科2属3种,鮟鱇目3亚目11科23属41种。  相似文献   
4.
对东白令海水域双线(Lepidopsetta bilineata)、太平洋拟庸(Hippoglosso-ides elassodon)和阿拉斯加(Pleuronectes quadrituberculata)等三种经济类的捕捞群体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是:(1)捕捞群体结构复杂;(2)渐近体长和渐近体重较大、寿命长、K值小;(3)雌鱼比雄鱼个体大、生长快、寿命长;(4)三种类的捕捞群体结构和生长特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2.4拟庸蝶食性的对应分析2.4.1观察量和变量的分组观察量(捕食鱼类)依不同季节(冬、夏季)、不同性别(雌雄性)和不同性成熟状态(幼鱼和成鱼)来分组,因此得到8(23)个观察量。对应分析的变量(饵料)首先根据个体生态的不同分为6个类型:游走多毛类,隐居多毛类,双壳类,不大游动的甲壳类(端足目和等足目),爬行甲壳类(十足国短尾部)和棘皮动物。其他6个类型的饵料生物(类、纽虫类、小型游泳甲壳类、腔肠动物、鱼类及苔藓虫类顺在分组时剔除,其原因为它们的出现可能少了些。考虑到捕食鱼类和饵料双壳类贝壳厚度…  相似文献   
6.
借助透射电镜分别对石(Kareius bicolorat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和牙鲆(Paralich- thys olivaceus)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进一步测定了石和牙鲆精子的基本生理特性,并研究了17℃和4℃保存精子的活力变化。结果显示3种鱼类精子均为有鞭毛精子,无顶体,尾部轴丝9+2型。不同之处包括:成熟精子的核致密度不同,以石最高,大菱鲆和牙鲆则较低;在大菱鲆和牙鲆精子头部,核前端侧面都有一缺刻状结构,石精子未发现此结构;头部核膜与质膜之间的细胞质含量以大菱鲆的最多;精子中段的线粒体数量不同,大菱鲆较多(10个左右),石次之(8个左右),牙鲆最少,仅为5个左右;中段植入窝深度不同,以大菱鲆陷入核中最深,其他2种比较接近。石和牙鲆精液的pH值比较接近。精子密度以牙鲆较高,为10.18×10~9个/mL±3.37×10~9个/mL。牙鲆和石精子活力的保存时间在17℃下分别为48 h和36 h,4℃下分别为7 d和8 d。精子活力完全失去之前,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精子的激活率和寿命逐渐下降,而涡动时间则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7.
2008年8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东海)采集到4尾木叶属鱼类,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长木叶,其主要特征为:体棕褐色,有眼侧和无眼侧颞上枝前端有小分枝,鳞片小但不狭长,背鳍鳍条数72~74(73.3);臀鳍鳍条数56~59(57.5);有眼侧胸鳍鳍条数8~10(8.8),无眼侧胸鳍鳍条数为8;有眼侧与无眼侧腹鳍鳍条数均为6;尾鳍鳍条数19~20(19.5),脊椎骨数为36;鳃耙数为3+7。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得到的长木叶与角木叶的K2P遗传距离为9.4%,2种间遗传分化达到了种间水平。  相似文献   
8.
测定大口鳒Psettodes erumei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并与其他7种形目鱼类控制区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口鳒线粒体控制区全长大约1601bp,5'端和3'端分别存在56bp和8bp的串联重复序列.除此之外,其控制区结构和其他种类相似,分为终止相关序列区(TAS)、中央保守区(CSB-D、CSB-E、CSB-F)、保守序列区(CSB-1、CSB-2、CSB-3),同时在CSB-D后还识别出形目保守的Poly-T结构.比较了8种形目鱼类控制区全序列和去除重复序列后控制区序列的碱基组成变化,结果显示前者的种间差异明显大于后者,变异系数约是后者的两倍.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重复序列的异质性如长度及其拷贝数不同、碱基组成不同所造成的.基于控制区部分序列对形目12种鱼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在形目内部大口鳒分类地位最原始;亚目先与鳎亚目聚在一起,后与鳒亚目聚在一起,这个结果与基于形态特征的系统关系相符.  相似文献   
9.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母本,圆斑星(Verasper variegatus)为父本进行科间远缘杂交,利用ISSR标记对2个家系杂交子代进行扩增,分析了双亲位点在杂交子代中的传递分离方式以及双亲与杂交子代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6个引物在0401~#和0402~#2个家系中扩增的位点数为136和144个,其中多态性住点数量为90和91个,分别占66.18%和63.19%,2个家系间没有明显差异。2个家系中双亲与杂交子代的共有位点数量分别达34.56%和38.89%,表明遗传物质传递给了杂交子代,证明了科间远缘杂交的成功。2个家系中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的位点分别占32.35%和22.92%,出现分离但偏孟德尔分离位点占23.53%和27.78%,2个家系中均观察到部分非亲位点。在这2个家系中,杂交子代与母本牙鲆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941、0.3182,而与父本星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645、0.3750,表明杂交子代在遗传上偏向母本牙鲆。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杂交群体同时构建牙鲆和星的遗传连锁图谱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钝吻黄盖(Pleuronectes yokohama)幼鱼鳃的Na~+/K~+-ATP酶(NKA)和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在低盐(6、18,分别记作S6、S18组)胁迫下的变化规律,探讨其适应盐度的规律,以及抗氧化机制和非特异免疫能力。结果显示,S6组和S18组鳃的NKA活力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1 d时最大(P0.05),S6组7 d时开始下降,而S18组在3 d时开始下降。肝脏的SOD和CAT活力均先升后降,其中SOD活力S6和S18组均于7 d时最大(P0.05),14 d时S6组活力较S18组大;CAT活力S6和S18组均于7 d时最大(P0.05),在14 d时降至初始水平。肝脏ACP活力S6、S18组均于3 d时升至最高(P0.05),14 d时S18组降至对照组水平,而S6组则低于对照组(P0.05);AKP活力S6和S18组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在3 d达到峰值,14 d时仍高于对照组(P0.05)。低盐胁迫影响钝吻黄盖幼鱼的NKA、抗氧化酶和非特异免疫酶,S18组对盐度胁迫的适应能力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