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1.
宗日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了青海宗日遗址先民的食谱,探讨了先民的经济模式以及食谱变化趋势。所有人骨骨胶原中的C,N含量以及C/N摩尔比,均表明样品保存较好,可用作食谱分析。骨胶原的δ13 C值和δ15 N值分析显示,先民主要以C4类植物为食,也摄取一定量的肉食,反映了以粟、黍等为主食而渔猎为辅的生活方式。性质未明墓葬与宗日墓葬之间存在的较大食谱差异,可能与其来自不同文化密切相关。宗日遗址在发展过程中,先民食谱中C4植物增加而肉食类减少,反映了农业加狩猎采集的混和经济模式向稳定农业模式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Laura 《海洋世界》2012,(9):30-33
在人类短暂又漫长的进化史中,鱼类始终是食谱上最重要的一环。比起猪肉、牛肉之类日常食谱中的常客,鱼类似乎有天生的贵气。人们在谈及吃鱼的时候,往往会将之视作一件重要而奢侈的事。远的有《水浒传》里李逵和张顺在浔阳楼下为几条鱼起的争执,  相似文献   
3.
幽默(5则)     
《西部资源》2012,(4):80
博士吵架一个博士和邻居吵架,被一个泼妇骂了八辈祖宗,并被打了两记耳光。博士非常生气,一跺脚骂了出来:"你吸的是二氧化碳,吃的是糟粕,存的钱是负数,打人用的是反作用力,浑身麻木不仁,将来必至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肥食谱妻子下决心开始减肥,对丈夫说:"从明天开始,我晚饭只吃香蕉和菠萝。"丈夫淡淡地回了一句":大象就是吃这些长成那样的……"  相似文献   
4.
5.
尽管中国有关稻粟混作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混作区内稻粟农业在先民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在家畜饲养中的作用,其发展与文化演进和传播、古环境变化间的内在联系等关键问题,依然未能很好地解决.为此,本文对位于稻粟混作区内的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出土的人和猪骨(3000~2600 BC屈家岭文化期和2600~2200 BC石家河文化期)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试图在揭示他们食物结构的基础上,探讨稻粟农业在先民和猪食物结构中的地位及其演变过程,并对稻粟的种植与文化交流以及古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索.先民的δ13C值位于-16.7‰~-12.4‰之间,平均值为-14.6‰±1.3‰(n=24),这表明先民的食物中兼具C3和C4类食物.由于遗址中同时发现了稻(C3类植物)粟(C4类植物)遗存,据此我们认为,稻粟农业均对先民的食物有所贡献,且粟作农业在先民的生活方式中占次要地位.先民的δ15N均值为9.0‰±1.2‰(n=24),表明动物类蛋白在先民的食物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其较大的分布范围(6.6‰~10.8‰)则表明,先民的肉食来源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猪的δ13C均值(-14.3‰±2.5‰,n=13)与先民类似,而δ15N均值(7.7‰±0.6‰,n=13)稍逊于先民,表明猪的食物来源与人相近,其食物中可能含有较多的人类食物残余.对先民和猪的δ13C值和δ15N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皆不具有相关性,暗示先民和猪的食物来源中含有较多的植物类食物,这很可能与当时较为发达的稻粟混作农业密切相关.通过不同文化期内先民和猪食物结构的对比分析,发现粟类食物在石家河文化期人和猪食物中所占比例皆上升10%左右,反映了粟作农业明显加强,而这种变化与古环境变迁以及南北文化间的交流密切相关.当气候温暖、降水增加、屈家岭文化北进之时,稻作盛行;而在气候变冷、降水减少、北方文化南传之际,粟作加强.  相似文献   
6.
种类不同,吃的也不同海洋中,生活着大量的大型海洋动物。与陆地不同,大型海洋动物的食谱基本都是以肉为主。这自然有它的道理:在冰冷的海水中,越是大型的海洋动物,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大。没有高能量食物的支持,这些动物只能因为能量耗尽而  相似文献   
7.
东周到汉代(770 BC~220A. D.)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历了由列国林立到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研究这一时期的食谱变迁对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等均有重要意义。龙湖国棉一厂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北距郑韩故城30多千米。本研究对龙湖国棉一厂遗址55例样本(包括51例人骨和4例动物骨骼)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从东周(δ13C=-12.7‰±1.6‰,δ15N=7.9‰±0.8‰; n=33)到两汉时期(δ13C=-15.2‰±1.3‰,δ15N=8.8‰±0.9‰; n=17),龙湖国棉一厂遗址居民食谱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食谱中C3食物和肉食资源的比例显著升高,这可能与两汉时期小麦的推广及经济发展有关。此外,本研究对东周时期生活在郑韩故城城内和城外地区居民食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时生活在城内的居民食物质量普遍较高;相较之下,生活在防守城邑附近(龙湖国棉一厂遗址)的居民食物质量较差。龙湖国棉一厂人群的稳定同位素数据为了解东周—两汉...  相似文献   
8.
贾湖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人类食谱研究是生物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前国际科技考古领域的研究前沿. 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 尝试揭示贾湖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骨的骨胶原含量、C含量以及N含量, 尤其是骨胶原C/N摩尔比的分析表明, 28个样品中13个已经受到埋藏环境的污染, 不能用作食谱分析. 其余样品骨胶原的δ 13C((-20.37±0.53)‰), 表明先民主要以C3类作为食物来源. 根据骨胶原中δ13C和δ 15N的不同,先民的食谱可划分为4类. 两者相关性的缺乏, 当与该遗址以农耕经济为主有关. 骨胶原δ15N和羟磷灰石δ13C纵贯整个文化段的变化, 反映了先民从狩猎转向采集、捕捞直至发展稻作农业和家畜饲养的改变. 而羟磷灰石中δ 18O则无明显变化, 揭示了该遗址气候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山东滕州西公桥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应用稳定同位素C和N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山东滕州大汶口文化时期西公桥遗址先民的食谱,试图揭示该遗址先民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总体而言,该遗址样品保存较差,骨中骨胶原的含量较低,以C/N摩尔比作为标准,仅有8个样品属于未污染样品,可用作食谱分析。对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C和N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先民均为稻、粟混食,但在肉食资源获取上有所不同。以C3为主的先民,具有较低的δ15N;而以C4类为主的先民,δ15N值较高。在该遗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