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海洋世界》2015,(5):3
<正>据外媒报道,澳大利亚西部的西澳州近年有越来越多人把饲养的金鱼和锦鲤等观赏鱼拿到河流放生,导致这些鱼类的体型迅速增长。一些河道中近期发现重达2千克的巨型金鱼及8千克重的锦鲤,体型长达1米,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而原本在河中生长的侏儒鲈等本土鱼类一般身长只有10厘米,体重100克。这些巨型金鱼不单跟原本在河中的本地鱼类争夺食物,甚至吃掉它们,并会带来新的寄生虫和疾病,其中一种巨型金鱼更对当地  相似文献   
2.
锦鲤疱疹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建立并完善了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锦鲤疱疹病毒(KHV)的方法。首先通过选取KHV病毒TK基因的保守序列(GenBank AB182940),利用PRIMER EXPRESS 2.0设计引物和探针。其中Taqman探针的5’端标记FAM,3’端标记TAMRA。然后利用梯度稀释的阳性样品克隆质粒进行定量PCR反应,制作标准曲线,得到病毒拷贝数与Ct值的关系为:Ct=-3.45 lgX+42.73(相关系数R2=0.989)。通过试验检测得到实时荧光定量PCR对KHV的灵敏度为32个病毒核酸拷贝数,同时,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对于鱼类细胞系和其它鱼类病毒没有扩增反应,表现出较好的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KHV的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可以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速度,非常适合口岸进出口检验检疫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进一步挖掘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粉作为水产饲料优质蛋白源的利用价值,探讨发酵南极磷虾粉对锦鲤(Cyprinus carpio)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结构及菌群的影响。【方法】以初体质量(4.92±0.22)g的450尾锦鲤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其中对照组添加200 g/kg未发酵的脱脂南极磷虾粉,实验组添加200 g/kg由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和其三者复合菌(质量比1:1:1)发酵的脱脂南极磷虾粉,分别命名为A(对照组)、B、C、D和E组。投喂共计70 d,然后测定锦鲤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结构及肠道菌群。【结果】1)实验组锦鲤的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其中E组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其余各实验组(P <0.05)。2)实验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  相似文献   
4.
锦鲤,是风靡当今世界的一种高档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的美称。由于它容易繁殖和饲养,食性较杂,通常一般性养殖对水质要求不高,故受到人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5.
对2015—2016年天津地区鲤鱼养殖场采集的发生鲤浮肿病毒(CEV)/锦鲤睡眠病(KSD)的鲤鱼样品,进行套式PCR检测和人工浸泡感染试验,并测定养成期鲤鱼感染率。实验观察研究发现,所采集样品均表现为体色发黑,头部上方颅骨软组织周围皱缩,眼球凹陷,鳃粘脏,黏液较多,常滞游于浅水区水面。套式PCR检测结果显示全部10个样品均出现特异性目的条带,为CEV阳性。目的产物测序后经NCBI BLAST,与已报道的CEV相关序列相似性介于85%—99%;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样品编号JY1856与JY1650位于同一分支,与已知CEV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近,而其余8个样品位于同一分支,与已知CEV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远。通过人工浸泡感染健康鲤鱼,半数致死时间为55d,累计死亡率为71.1%±3.2%,并从试验感染鱼组织中检测到CEV病毒DNA。养成期鲤鱼CEV携带率为77.5%。以上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养殖鲤鱼中存在CEV感染,揭示了我国鲤鱼养殖产业可能面临新的疫情,需引起养殖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来源于锦鲤的细胞系,本文采用组织块法,对来源于锦鲤(Cyprinus carpio)鳍条、吻端、肌肉、心脏、鳔、肠道、卵巢等组织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在25℃下,添加20%胎牛血清、0.2μg/mL表皮生长因子(EGF)和25ng/mL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的L-15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结果显示,鳍条、心脏、鳔、吻端、肌肉、肠道、卵巢分别在原代培养第3、6、12、13、15、3、3天,有细胞从组织块迁出;对长至单层的鳍条、心脏、肌肉细胞进行传代培养,鳍条细胞已传至第39代,心脏和肌肉细胞分别传到第2代和第4代;鳍条、心脏和肌肉细胞分别呈现上皮细胞样、上皮细胞样和上皮细胞样与成纤维状混合型.第6代锦鲤鳍细胞的染色体计数,结果显示,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布范围为55~154条,2n=100.病毒敏感性实验,发现锦鲤鳍条细胞对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和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都敏感,且在24h内出现细胞病变(CPE);但对斑点叉尾鮰病毒(CCV)不敏感.锦鲤鳍条细胞系的建立为后期建立更多的锦鲤细胞系和鱼类病毒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