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盐度对碱蓬幼苗地上部分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87年,用盐度为0,100,200,500,1000mmol/L NaCl的Hoagland完全培养液培养碱蓬,测定幼苗地上部分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同时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1)盐胁迫明显影响MDA含量:12h之内,各种盐胁迫均使MDA量较对照组低;12h之后,低盐度(100mmol/L)继续使MDA较对照降低,而高盐度(≥200mmol/L)则促使MDA累积。(2)碱蓬体内SOD活性也明显受到盐胁迫的影响:12h之内,不同盐胁迫均使其活性较对照增大;12h之后,低盐度继续增加SOD活性,而高盐度则降低其活性。MDA和SOD活性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碱蓬的盐伤害与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2.
三种猪毛菜种子耐盐性与幼苗干燥存活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鹏  田长彦  冯固  薛英 《干旱区地理》2008,31(2):271-277
在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三种藜科植物紫翅猪毛菜(Salsola affinisC.A.Mey.)、浆果猪毛菜(Salsola foliosa(L.)Schrad.)和钠猪毛菜(Salsola nitrariaPall.)种子的萌发特性以及萌发后的幼苗在室温中放置14天和30天之后重新放置在原溶液中的存活状况。结果表明:三种猪毛菜种子在无菌水、0.085 mol/L、0.17 mol/L、0.34 mol/L NaCl溶液中萌发的很好,但是在0.51 mol/LNaCl中萌发率很低,三种猪毛菜幼苗在干燥30天重新放置在原溶液中以后仍然具有很高的存活率。上述结果表明:已经萌发了的幼苗在干燥环境中仍然保持存活的能力是盐生植物为了适应极端干旱和盐渍荒漠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3.
新疆藜科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新疆分布的14属25种藜科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记录了鉴定特征。为了适应当前孢粉分析研究的需要,根据花粉的大小,孔径等特征,将藜科花粉分为4个型态属型。  相似文献   
4.
闻志彬  张明理 《中国沙漠》2014,34(4):1015-1022
观测了藜科滨藜族(Atripliceae)、樟味藜族(Camphorosmeae)、碱蓬族(Suaedeae)和猪毛菜族(Salsoleae)30种C4植物的同化器官的解剖结构和δ13 C值,共见到12种解剖结构类型。滨藜族包含2种类型,Atriplicoid-Ⅰ型和Atriplicoid-Ⅱ型,它们的差异仅在于结构中是否含有皮下组织。樟味藜族包括3种解剖结构类型,即含有皮下组织的Kochioid-Ⅰ型、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形成近似于环形的Kochioid-Ⅱ型和不含有皮下组织的Kochioid-Ⅲ型。碱蓬族包含3种类型,Kranz-Suaedoid-Ⅰ型和Kranz-Suaedoid-Ⅱ型结构中具有皮下组织,但是Kranz-Suaedoid-Ⅱ型结构中只具有一层叶肉细胞,这种结构存在于异子蓬属的异子蓬(Borszczowia aralocaspica),而Kranz-Suaedoid-Ⅲ型结构中不具有皮下组织。猪毛菜族植物叶片/同化枝的解剖结构类型有4种,它们的差异在于结构中是否含有皮下组织、次要的较小的维管束的位置以及环形的维管束鞘细胞是否被打断。30种植物的δ13 C值范围-11.1‰~-14.5‰,显示为C4植物,与其同化器官解剖结构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以科尔沁沙地3种主要的藜科植物为实验材料,通过控制土壤养分、土壤水分以及种群密度,研究植物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对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和种群密度及三者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养分和水分对这3种植物的SLA和LDMC的影响均为显著,其中养分为最大的变异源。3种藜科植物的SLA和LDMC对密度处理响应均为不显著。交互作用对3种藜科植物SLA和LDMC的影响则要弱于单因素(密度、水分)处理;养分的增加导致沙蓬、大果虫实的SLA增大,LDMC减小;水分对SLA、LDMC的影响和养分相似;尖头叶藜的响应方式与沙蓬、大果虫实相异,随养分的增加其SLA有减小的趋势,LDMC反而有增大的趋势; 土壤养分、水分的改变对尖头叶藜SLA和LDMC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6.
黄须菜,即盐地碱蓬,藜科(Sueada Salsa Pau),一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茎直立或斜向上,通常基部分枝,无梗。分布于山东、河北、天津、江苏、山西等省市的盐碱地的盐地碱蓬,系盐碱地的指示植物。耐碱、耐旱、耐涝,适盐范围在3%左右。可形成单优势种植物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北部孢粉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青藏高原北部同纬度地区,同一个垂直自然带内的西藏羊湖的湖相沉积、青海昆仑河河流相沉积、青海豆错(苦海)湖的湖相沉积记录的全新世以来孢粉(spore-pollen)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①极度干旱荒漠区的代表植被麻黄属(Ephedra)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三个地区分别为:7.7%,4.2%,7.5%,总体上,羊湖地区的数值高于昆仑河地区与苦海地区。②代表气候湿润的禾本科(Gram ineae)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三个地区分别为:1.2%、4.9%、12.0%,从西向东数值逐渐升高。③代表气候湿润的蒿属(Artem isia)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三个地区分别为:22.2%,43.6%,48.8%,从西向东数值逐渐升高。④代表气候干旱的藜科(Chenopod iaceae)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三个地区分别为:52.1%,42.4%,11.5%,从西向东数值逐渐降低。⑤依据蒿属、藜科花粉百分含量,计算出环境变化指标,蒿属/藜科(A/C)值,三个地区的平均值分别为:0.45,1.23,5.59,从西向东比值逐渐升高,⑥麻黄属/蒿属值,在全新世晚期,三个地区都呈上升趋势,但幅度存在差异,分别为:0.45,0.34,0.28,从西向东数值逐渐降低。综观上述6个方面的变化规律,青藏高原北部全新世以来,干旱的程度从西向东逐渐降低;对青藏高原北部东西方向现今植被和环境的实际考察并结合上述变化规律,未来高原北部干旱变化的趋势将继续由西向东推移。  相似文献   
8.
萧家仪  吕燕  祁国翔 《地理研究》2014,33(11):2157-2168
选取中国东部江苏盐城和辽宁盘锦两地淤泥质海岸盐沼植被带,经植被调查和表土孢粉分析,讨论藜科(Chenopodiaceae)花粉数量与沿岸潮上带密布的碱蓬属(Suaeda. sp)植物群落的数量关系,论证藜科花粉含量与淤泥质岸线位置的关系。研究认为,当沿海古淤泥质地层中的孢粉组合,藜科花粉超过30%,可以判定为古海岸线潮上带。如果藜科花粉为20%~30%,多见禾本科(Poaceae/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的花粉,表明为海滨盐沼植被景观,古海岸线潮上带离之不远。第四纪古岸线变化研究,验证了藜科花粉数量可以作为判定淤泥质古岸线的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9.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32种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32种藜科植物的萌发特性(萌发率、萌发开始时间、平均萌发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进行研究,以探讨藜科植物的不同萌发对策及其生态适应意义。结果表明,32种植物萌发率呈双峰型,其中萌发率大于80%,或小于20%的种占大多数;萌发开始时间呈单峰型,28种植物在1~3 d内开始萌发;平均萌发时间也呈单峰型,平均萌发时间小于5 d的植物21种,最大的为杂配藜(23.7 d);萌发持续时间种间差异较大,其中15种植物萌发持续时间小于15 d,10种植物持续时间在15~30 d,5种植物大于30 d。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2种植物可划分为4种萌发类型:爆发型、过渡型、缓萌型和低萌型。以上结果揭示出32种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策略不尽相同,表现为机会主义萌发策略、下注萌发策略和谨慎萌发策略,这与植物所处土壤盐渍化程度存在差异有关。此外,Log尺度下32种藜科植物种子大小及其变异范围较小(10-2~101),暗示多数藜科植物多为小种子,其容易沿缝隙进入土壤形成短暂或永久种子库,这也是沙漠植物生存策略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