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8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1983—1984年,1987—1988年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调查资料,着重讨论了该海域夏季溶解氧分布特征及其与上升流、生物活动的关系。该上升流区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的特征值分别为24.4℃,34.3,4.49mlO_2/L和93%。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梁正伟  田世洪 《地球科学》2021,46(12):4405-4426
铀“稳定”同位素(238U/235U,通常记为δ238U)目前已经成为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领域的研究热点.20世纪人们曾经认为铀同位素不存在分馏,因而铀同位素研究发展缓慢.然而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自然界中铀同位素238U和235U存在显著的分馏,可以作为良好的示踪工具.迄今为止,已经有大量铀同位素作为古氧化还原指标的研究发表,比如用铀同位素示踪地球近地表环境氧含量随时间的演化以及生物大灭绝与海洋氧化还原状态之间的潜在关系.尽管铀同位素在水圈和生物圈协同演化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亟待深入解决.例如,生物和非生物还原高价铀的微观反应过程对铀同位素分馏的影响,以及铀同位素如何示踪铀矿物质来源等.系统总结了铀同位素地球化学最近十年的研究进展,希望将来铀同位素在铀多金属矿床成因和高温地球化学领域能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探討了Gotz逆轉效应中,单色天頂散射光强I3112(?)的有效散射高度hE的上升过程。首先从理論上証明:hE并非沿高度連續的上升,而是跳跃上升的。然后用实际观測数据的計算,証实了理論結果。由此并指出,由于hE的跳跃,那么在应用逆轉效应,建立測定大气臭氧垂直分布方法时,如果将大气分层較多,那么可能在臭氧层中下部所得的結果,是不唯一的。基于上述結果,进一步研究了方法B,发現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由Ramanathan与Davo所給出的逆轉方法B的解是不唯的。这些解之間有着亘大的差异。因此以該方法計算出的各层臭氧含量,并不能肯定大气臭氧的垂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新元古代的地球表层系统经历了超大陆裂解与重组、大规模冰期、古海洋氧化、埃迪卡拉生物群辐射与灭绝、后生动物兴起等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地质事件与生物演化在时空上的耦合关系长期受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伴随有超级地幔柱活动、古地磁真极移等复杂响应,裂解过程影响了大气圈和水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并可能直接导致了新元古代极端的气候条件。构造格局的变动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来源和生存环境的改变上,强上升洋流和强地表径流区域的富营养化促使生物大量繁盛。“雪球地球”期间巨大的选择压力为生物的多样化演变提供了可能,而其后冰川的快速消融则促进了生产力的爆发式增长及多种沉积矿产的形成。与此同时,大气-海洋氧气含量的增加和海水化学结构的改变使得多项元素及同位素指标发生了地质历史上最大幅度的波动,这种特殊的地质背景可能最终对生物演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在地球生存,离不开空气中的氧气。其实在地球45亿年漫长的历史中,前一半的地质记录显示空气中是没有氧的。地质记录显示,在地球45亿年的演化历史中,前一半的时间空气中是没有氧气的,直至24亿年前的一次"大氧化事件"之后,空气中的氧含量才突然提升到现在的水平,才有生物的存在、繁荣和演化。现有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1977—2016年历年8月南黄海断面标准层调查资料,采用时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黄海断面8月份低氧、贫氧长期时空演变与机制。溶解氧(DO)含量与表观耗氧量(AOU)年际变化分别有4种主要时空模态,溶解氧含量第一模态与表观耗氧量第一、二模态是断面海域显著线性低氧、贫氧趋势的主要影响分量,溶解氧第二~四模态与表观耗氧量第三、四模态为准平衡态长期变化。南黄海夏季低氧、贫氧变化的主要机制是生物活性组分(BAC)耗氧过程增多和增强,低氧和贫氧准平衡态长期变化的主要机制是生物活性组分、饱和溶解氧与海流输送的增减氧效应处于准平衡态状态。黄海冷水团中平均溶解氧含量、表观耗氧量存在显著线性低氧、贫氧趋势。南黄海夏季表层海气氧通量强度显著线性减弱,并且呈现“氧源”、“氧汇”相间变化。黄海夏季风生环流、海气氧通量强度逐渐减弱为黄海夏季低氧、贫氧发展提供了物理条件。目前黄海溶解氧含量、表观耗氧量场季节循环时空分布已经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8.
在Winkler法测定氧含量过程中生产绝对标准化水的新仪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一套新仪器,利用该仪器,在一定温度下与饱和空气的水汽逆流而达到平衡,这种方法在Winkler法氧测定中被认为是绝对标准的,Klots和Benson得出的新饱和值在15~30 ℃温度范围内得到证实,重复样品的氧含量标准偏差为0.005×10-3,在化学滴定法允许的误差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9.
西藏南部是中国海相白垩系分布最好的地区,基于岗巴宗山和江孜床得两条经典剖面,识别出分别对应于不同海洋环境的黑灰红三套岩层,利用微体古生物指标,对藏南晚白垩世海水氧含量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微体生物在不同性质的岩层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对其生存环境具有清楚的指示。黑层段中生物大量灭绝,深层水具旋脊有孔虫遭受的危机代表当时海洋深层水体严重缺氧的结果;灰层段中生物的恢复反映出海洋环境自缺氧事件之后逐步改善的过程;红层段属于富氧沉积的产物,特征是有孔虫生物的极度繁盛。同时期的钙质超微生物因其个体微小,易溶蚀,在死亡沉积过程中可能受海水强氧化作用的影响,使其保存为化石的数量减少。三套岩层中的微体生物的演变是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太阳辐射和地面气象要素的日环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期间太阳辐射和地面气象要素等实测资料的分析,指出了在日环食过程中太阳辐射和地面气象要素等的变化,也叙述了日食期间地面臭氧含量的变化;第一次在国内测得了由日食引起的大气重力波,进而讨论了大气重力波的若干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