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巴西东岸的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桑托斯盆地是我国海外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通过地震资料分析,结合叠合盆地演化原理以及南大西洋演化历程,将桑托斯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划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过渡期、漂移期4个阶段,对应克拉通、裂谷、坳陷、被动大陆边缘4类原型盆地.原型盆地的时空匹配关系为桑托斯盆地形成超大型的含油气系...  相似文献   
2.
桑托斯盆地裂陷初期岩浆活动与储层发育关系密切。本文以盆地L区块火成岩-介壳灰岩复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火成岩岩石学、年代学测试及钻井、测井资料分析等,首次明确了桑托斯盆地裂陷初期岩浆活动特征及其对介壳灰岩沉积过程的控制,并指出介壳灰岩储层的分布特征。L区块内火成岩分属晚白垩世Santonian期—Campanian期和早白垩世Aptian两期岩浆活动产物,并以Aptian期为主,至少经历了7次不连续喷发和3次侵入过程,形成了块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和玻基斑状玄武岩(含再沉积玻基斑状玄武岩)等喷发相火成岩和以辉绿岩(局部属粗玄岩)、煌斑岩形式产出的侵入相火成岩。Aptian期岩浆多期活动重塑了古地貌,形成了局部构造凸起,促成并控制了下白垩统Itapema组至少6期介壳灰岩沉积,最终形成了~620 m厚火成岩-介壳灰岩复合体。介壳灰岩储层呈透镜体形状,以“散点式”不连续分布在Aptian期盆内古隆、古断阶(坡)等区域,横向连续性差,垂向连通性受限,其发育规模和质量受古地貌及水深条件等影响。  相似文献   
3.
岩石生热率是研究地球内热的一个重要的参数。本文根据自然伽马与岩石生热率的关系,利用盆地4口钻井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计算出桑托斯盆地主要岩石或矿物及地层的生热率。本文统计了2964个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值,主要岩石或矿物的生热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泥岩、砂岩、页岩、玄武岩、石灰岩、硬石膏和盐岩;盆地地层的生热率随深度增加显著降低,生热率体现出受控于岩性变化的特征。以S1井为例,根据岩石生热率和热流的关系,计算出盆地中各个组的生热率,Marambaia组、Itajai-Acu组、Itanhaem组、Ariri组、Guaratiba群、Camboriu组生热率分别是1.36±0.16μW/m3、1.52±0.15μW/m3、1.30±0.3μW/m3、0.46±0.18μW/m3、0.64±0.23μW/m3、0.37±0.07μW/m3,盆地沉积地层产生的热量占表层大地热流的13.62%,因此沉积地层具有一定的产热潜力,对区域有机质的成熟度有一定的影响。建立了岩石圈分层生热模型,其中地壳热流贡献为15.38mW/m2,占表层大地热流的30.76%,地幔热流贡献值为34.62mW/m2,地壳和地幔的热流比例为0.44,具有“冷壳热幔”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巴西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均为典型的被动陆缘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增加和近年来在桑托斯盆地深水区盐下油气的重大发现,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之间的构造-沉积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通过对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差异性的比较,总结出两个盆地油气分布特征的截然不同。研究表明,盐窗比较发育的坎波斯盆地中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于盐上浊积砂岩,而连续盐岩发育的桑托斯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则主要富集于盐下湖相碳酸盐岩。对于盐下层系,连续分布的盐岩和圣保罗高地的发育控制了盐下层系油气的分布;对于盐上层系,盐相关构造的发育则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从而控制了盐上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5.
据IHS全球能源数据库(2010)统计,坎普斯—桑托斯盆地贡献了巴西83%的油气储量和62%的油气产量.坎普斯—桑托斯盆地位于巴西东南部沿海,属于中生界裂谷盆地基础上叠合形成的大西洋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两盆地地理位置相邻,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油气地质条件,但油气富集规律呈明显的差异.其中,坎普斯盆地油气主要富集于上...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反转构造的成藏特征,系统总结了反转构造的类型特征、构造样式及形成机制,并对桑托斯盆地的勘探实例开展了分析。研究表明,正反转构造是一种重要的含油气圈闭,其发育演化与所受的挤压应力强度相关,在轻微、中等反转阶段,主要发育挠曲褶皱反转构造,在强烈和全部反转阶段,主要表现为断层强烈逆冲反转,发育断层相关型构造;反转构造是区域构造事件的响应,热体制变化和区域构造体制变化是2种主要的构造反转动力机制。正反转构造具有近源供烃,断裂-裂缝等运移通道发育以及圈闭可靠、规模大等特征,油气“生-汇-聚”时空匹配关系良好,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7.
在深水勘探活动中 ,断裂分区对原油体系的风险因子有重要意义。我们的新构造模型将注重与油气的分布、成熟及运移有关的风险 ,这些油气分布在坎普斯及桑托斯盆地富含早白垩纪湖相原油体系内。坎普斯是巴西油气最丰富的盆地。据有关资料 ,该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为 2 1 60× 1 0 6 m3,约占巴西总石油储量的78% ;而该地区已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为2 66× 1 0 9m3,约占巴西总天然气储量的 43 %。相比之下 ,桑托斯盆地的勘探程度较差 ,该区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为 1 .0 0× 1 0 6 m3,天然气地质储量为 4.8× 1 0 9m3。坎普斯及桑托斯盆地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岩石薄片、稳定同位素等资料分析了巴西桑托斯盆地白垩系Barra Velha组碳酸盐岩的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此类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因环境。研究表明,Barra Velha组碳酸盐岩具有灰泥、球状、灌木状特殊结构组分和内碎屑颗粒,形成了泥晶灰岩、球粒灰岩、灌木颗粒灰岩和颗粒灰岩4种岩石类型。结合前人对球粒灰岩和灌木颗粒灰岩提出的微生物、碱湖和钙华等不同观点的证据材料,提出了综合古地形、流体特征的成因环境观点,认为球粒灰岩和灌木颗粒灰岩赋存的流体环境具有高温、高盐度特征,颗粒灰岩形成在浪基面以上的高能环境,泥晶灰岩形成于浪基面以下的低能环境。  相似文献   
9.
CO2富集是桑托斯盆地盐下油气成藏的主要地质风险,目前关于CO2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缺乏系统研究。基于钻井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和地球物理资料的断裂体系刻画,对桑托斯盆地CO2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开展研究探索。研究认为:CO2含量在已发现油气藏中占气体含量的0~96%不等,呈现出西低东高的分布特征,盆地西部油气藏的CO2含量基本小于1%,而盆地东部油气藏的CO2含量一般大于30%,并且出现了CO2气顶和CO2气藏。CO2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为-8.64‰~-7.03‰,氦同位素R/Ra值约为5.6~8,推断CO2为无机成因,来源于地幔,基本未受到地壳的污染。幔源CO2释放的地质背景是地幔隆升,盆地东部地壳减薄,构造活动强烈,四组断裂相互切割;主控因素是深大断裂,断裂直接沟通上地壳岩浆房,或者连通地壳上部高渗带,而高渗带连接地壳下部...  相似文献   
10.
巴西桑托斯盆地深水区白垩系—新生界的油气绝大部分分布于圣保罗高地,其次分布于盆地陆坡坳陷区。盆地的下白垩统区域性蒸发岩盖层为盐下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保证。根据盆地的构造格局以及烃源岩、储集层和油气分布的特征,划分出两个含油气系统: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和上白垩统含油气系统,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还可划分为盐下和盐上两个成藏组合。划定了含油气系统在盆地中的分布范围。认为圣保罗高地下白垩统盐下Guaratiba群湖相碳酸盐岩层系最有勘探潜力,盆地北部和中部的上白垩统土伦阶Ilhabela段浊积岩和新生界Marambaia组内浊积岩储层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西南部下白垩统盐上Guaruja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亦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