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148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与米草湿地的底栖生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4年冬季,在厦门海沧青礁和海沧大道东侧潮间带进行红树林湿地、互花米草湿地和普通滩涂湿地的底栖生物生态调查.调查结果:定量样品普通滩涂出现的种类、生物量比互花米草区和红树林区多,互花米草区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种类多样性、丰度比红树林区高.  相似文献   
2.
应用边界拟合坐标系统,解决了闽江河口河道曲折汊道多造成的计算方向与河底走向交角过大的难点;针对闽江河口长宽比相差较大的特点,移植了通常用于河道计算的沿纵向求解大尺度矩阵问题转化为沿横向小尺度矩阵求逆的水流方程求解方法,采用全隐差分格式,使闽江口数模网格步长最小控制在50m左右,时步长达3min,潮位、流场与实测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九龙江口红树林对汞的循环和净化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林鹏  陈荣华 《海洋学报》1989,11(2):242-247
红树林是存在于海陆交汇处的生态系统,其间大量的凋落物中有一部分仍留在群落内,再加上上游有机物的输入,使得红树林沼泽形成高腐殖质的还原环境,沉积物中的总汞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1],而大量的硫化氢又易与汞形成难于溶解的硫化汞,因而红树林区有可能是潜在的重金属富集区[2].本文对我国几个红树林区的汞本底值进行调查,研究汞在九龙江口秋茄群落的分布、迁移积累的途经,以及红树林对河口区汞循环的影响,并探讨红树林对汞污染净化作用的途经.  相似文献   
4.
福建闽江口外海岸植物生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记录了福建闽江口266种海岸高等植物,其中草本占70.2%、灌木占21.4%、藤本和乔木占8.4%.喜盐种在河口的内侧、中区和外侧占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5.7%,6.8%和11.8%.二叶红薯、南方碱蓬和番杏是盐碱土的指示种.在内侧近淡水区有繁茂的咸水草、芦苇和芦竹  相似文献   
5.
1987年3月~1988年12月笔者于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特殊的地理、水文环境、沉积物的高磷量、磷形态的快速转化是西海域初级生产力[555g/(m^2·a)]比九龙江口区[159g/(m^2·a)]高得多的主要原因。颗粒态磷(P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有机磷(DOP)等以生物为媒介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形态转化,本文估算了九龙江水总磷(TP)的入海通量为787t  相似文献   
6.
九龙江河口区磷的转移和入海通量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1992~1993年4个航次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河口区总磷的分布和转移受悬浮物含量明显控制。当SPM含量低时,其迁移过程接近理想行为;SPM含量高时则为非理想行为。估算得出,九龙江水体总磷的平均人海通量为1.47×103t/a。其中,溶解态磷为0.43×103t/a,约占29%;颗粒态磷占71%,九龙江水磷的输入以颗粒态为主。溶解态磷的分布,基本上在某一水平上了波动,其入海通量受环境影响很小,可能意味着颗粒磷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7.
9810号台风期间厦门近岸海域磷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8年10号台风期间及台风解除后一周内,对九龙江口和西海域表层水中总磷(T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有机磷(DOP)、颗粒态磷(PP)、颗粒态无机磷(PIP)和颗粒态有机磷(POP)进行了为期9d(10月26日至11月3日)的现场观测。根据观测结果,讨论了台风对上述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的影响,认为台风伴随的增水、入海径流量的骤增和底质再悬浮的加剧导致表层水体中各形态磷含量的短期增加。  相似文献   
8.
图们江水系陆源污染物输入日本海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殷兴军  朱颜明 《地理科学》1997,7(4):336-341
用仅重系数概念确定图们江水系陆源污染物进入日本海的主要污染类型和污染因子,得出它属于汉有机污染综合指标COD为主要污染因子的有机污染类型。淡水分数判断图们江河口不受潮周循环影响。用零维模型计算其年入海通量为9.055万吨。用排放系数法预测目标年2000和2120年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COD排放量并计算其年入海涌量分别为:17.64万吨和45.86万吨。  相似文献   
9.
暴雨袭湘     
向婧妮  CFP 《湖南地质》2014,(7):14-17
进入汛期以来,强降雨席卷湖南,由于短时降雨量极大,各地频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险情,大面积农田、房屋被洪水冲毁,交通和通讯一度出现中断。截至7月16日,强降雨造成湖南全省11个市(州)的172.2万人受灾,1330间房屋倒塌,28.3万人被紧急转移。  相似文献   
10.
扬子地区江口冰期地层的划分对比与南华系层型剖面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我国南方扬子板块是国际上新元古代冰期地层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冰期记录出露广泛,研究程度较高,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当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新元古代主要有两次全球性大冰期,一般以澳大利亚的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为代表,扬子地区的南沱冰期和江口冰期与之相对应。但是,围绕扬子地区冰期地层的划分对比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关于上冰期的对比,虽然曾出现过不同的意见,但随着南沱组年龄数据的获得看法已趋于一致。目前主要分歧来自对下冰期和间冰期的认识。我国目前通常使用的名称,如“长安冰期”、“富禄间冰期”和“古城冰期”等与国际上的认识有差异,对新建的“南华系”地层划分和对比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根据扬子地区地质工作的多年积累和研究的成果,以“江口群”取代原“江口组”,使之成为扬子地区代表下冰期沉积的统一地层单元,江口群涵盖了下冰期的长安组、富禄组及与之相关的地层单元;扬子地区的下冰期相应地称为“江口冰期”,与国际上的Sturtian冰期可以很好地对应,含义更完整。我国南方对应于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的是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湘黔桂地区的新元古代冰期地层保存最完整连续,其中贵州黎平县的肇兴剖面可考虑作为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候选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