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6月,江苏某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养殖场暴发一种传染性急性出血病,造成养殖银鲫大量死亡。为分析此次疾病病因及流行规律,本研究从发病养殖场采集患出血病的异育银鲫,从细菌、病毒及寄生虫三个方面对病原进行了分析。采用病原菌分离、组织病理学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病毒核酸分析、回感实验等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发病鲫鱼体内分离到病毒一株,未发现寄生虫及细菌感染。经测序及序列分析,该病毒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2,CyHV-2)病毒,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患病鱼的鳃和肾脏有明显病变,电镜下可观察到病鱼脾脏组织有带囊膜的球形病毒,囊膜直径约为170—200nm,病毒衣壳直径约为110—120nm,核心直径约为60nm,用组织匀浆感染鲫鱼囊胚细胞系(CGB)可稳定地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变,用患病鱼组织匀浆液人工感染异育银鲫的死亡率高达100%,荧光定量PCR检测到该病毒可感染多器官,其中以脾脏中病毒含量最高,其次是脑,肝脏中最少。本研究可为CyHV-2的诊断防控及疫苗研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
草鱼出血病病毒VP7蛋白基因的人工合成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GCRVVP7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2条特异性引物和19条搭桥引物,通过搭桥PCR人工合成带有3处变异碱基的GCRVVP7蛋白基因整个编码框,经过酶切、连接、PCR鉴定和测序鉴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ColdTF中,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IPTG诱导表达和表达产物的SDS-PAGE、Western-blotting分析、纯化以及反应原性的iELISA检测。结果表明,成功人工合成了长831bp的GCRV VP7蛋白基因编码框和构建了VP7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pCold TF-VP7,pColdTF-VP7转化菌经IPTG(1mmol/L)诱导3—4h即可获得特异性蛋白VP7重组蛋白的高效表达,VP7重组蛋白相对分子量大小约为73.9ku,与预期大小相符,且与鼠抗GCRV血清有良好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报道了海水网箱养殖鲈鱼出血病,发病季节在6~11月份,死亡率达50×10-2。病鱼体表、上下颌充血出血,肠道充血。在病鱼的肝、肾、脾、肠以及体表充血处的肌肉均没有分离到致病菌。电镜观察发现病鱼体内存在2种病毒颗粒,一种存在肾上皮细胞,具囊膜,直径约250nm;另一种存在肠肌细胞,无囊膜,大小约50nm。受病毒侵染的细胞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4.
海水网箱养殖鲈鱼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首次报道了海水网箱养殖鲈鱼出血病发病季节在6-11月份,死亡率达50*10^-2。  相似文献   
5.
对广东顺德勒流镇某水产养殖场患出血病的乌鳢进行病原分离,对分离菌进行形态学分析、生化鉴定、PCR鉴定和人工感染。经鉴定,分离菌为温和气单胞菌,其半致死温度LD50为1.645×105 CFU/g。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鳃小片毛细血管严重充血,基部细胞增生,部分鳃小片相互融合成肉芽肿结构;肝细胞出现空泡,部分区域肝细胞坏死、溶解和脂肪变性;肾小体血管球充血破裂,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细胞质中出现大量空泡;脾脏中血细胞明显增多,淋巴细胞减少;肠黏膜下层和固有膜可见结缔组织增生、水肿现象。温和气单胞菌可引起乌鳢的肝、脾和肾等重要器官出现典型的病理变化并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6.
草鱼出血病病毒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适用草鱼出血病细胞疫苗工厂化生产的病毒株,于1987-1989年,在浙江湖州地区采集了12个具典型草鱼出血病症状的病鱼材料,通过比较它们的毒力,对细胞的适应性,免疫原性,研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动态,细胞病变特征,毒株保存。结果表明,筛选出的ZV-8802和ZV-8909两毒株,其毒力高,免疫原性强,并能在细胞中大量增殖。应用这两株毒株制备的细胞疫苗,其免疫保护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7.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1994年5月-1995年7月,根据已克隆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861株cDNA的部分序列,设计合成了两对PCR引物,采用RT-PCR技术对GCHV-861及GCHV-873两病毒株的dsR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两对引物仅能特异地检测出GCHV-861病毒株核酸的存在,而不能对GCHV-873病毒株的核酸进行特异扩增,该方法最小可检测出0.1Pg纯化的GCHV-861病毒dsRNA;采用该方法对GCHV-861人工感染的草鱼和稀有鲫组织进行RT-PCR检测,不仅能检测到发病期显症病鱼中GCHV-861病毒的存在,还能检测发病前期及愈后无出血病症状的病毒携带者中病毒的存在;利用该方法还从本所关桥实验场出血病流行季节收集的发病草鱼体内检测出GCHV的存在,说明所设计的引物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利用该法还能检测出感染病毒的组织培养细胞系GCK和CIK上清液中GCHV的存在。还建立了简易的模板制备方法,采用该方法整个检测过程只需3-4h,可大大缩短检测时间。由此可见,RT-PCR技术是检测GCHV的快速、灵敏而特异的方法,发展和完善该技术对草鱼出血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两株养殖大菱鲆体表出血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秦皇岛和胶南患出血病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肾脏中分别分离得到优势菌株MHK_2和JN,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这两株菌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6.30×10~3cfu/尾和2.51×10~4cfu/尾。对病原菌16s rDNA序列对比分析及进化树分析表明,MHK_2和JN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高度一致。API ID32E快速鉴定结果表明,MHK_2和JN生理生化特征与非致病性迟缓爱德华氏菌标准菌株LSE_6一致,属于迟缓爱德华氏菌。经API ZYM酶活检测,MHK_2和JN的碱性磷酸盐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LSE_6,这两项酶活特征有望作为区别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迟缓爱德华氏菌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9.
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根据80-90年代中国关于草鱼出血病病毒研究的进展,就草鱼出血病病毒的发现、形态结构特征、理论特性、基因组结构及其所编码的多肽、基因组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病毒的繁殖动态、体外细胞培养特性,病毒对鱼体的致病机理和宿主范围,草鱼出血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问题进行综合评述,总结概括了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该领域以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铁辉  李军 《海洋与湖沼》1997,28(1):1-6,T001
于1994年5月-1995年7月,根据已克隆的草鱼出现血病病毒GCHV-861株cDNA的部分序列,设计合成了两对PCR引物,采用RT-PCR技术对GCHV-861GCHV-873两病毒株的dsR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两对引物仅能特异地检测了GCHV-861病毒株核素的存在,而不能对GCHV-873病毒株的核酸进行特异扩增,该方法是最小可检测出0.1pg纯化的GCHV-861病毒dsRNA,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