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运用地质、压裂及排采动态等资料研究了韩城区块部分煤层气井低产原因,认为储层物性差、断层影响含气量和含气饱和度、多层开采临近水层被压裂沟通、开发井网不完善、越流补给导致储层不能有效降压、局部构造煤发育使煤层压裂造缝难度大并且排采煤粉堵塞渗流通道是造成煤层气井低产的主要因素。通过技术攻关,形成了跨层压裂、封层堵水、酸化解堵、修井工艺优化、加大排采强度等针对性的老井挖潜技术。通过现场试验表明,系列挖潜技术在韩城区块现场应用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单井产气量,对该区块及其他类似地质条件区块的煤层气开发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尽管山东东部属较好的养虾地区,但仍有一部分低产池子产量常在50kg/亩以下,纠其原因直接表现在一是成活率低,如有的池子成活率仅有百分之十几,甚至更低;二是病害。本文就造成病害的外源因素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中玉米产量丰歉对盆中乃至全省粮食产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针对该地区玉米存在的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以试验资料、物候资料及长序列社会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为依据,定量、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影响盆中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原因、致害指标及其区域分布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统计模型。  相似文献   
4.
县内土地面积36.49万hm2,坡耕地面积3.44万hm2.坡耕地粮食年产4500-6500kg/km2.低产原因是土层瘠薄,缺土水肥.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有: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实行生物-工程措施,推行分带轮作三熟制等.由此粮食年产达11000—12500kg/hm2.  相似文献   
5.
6.
红小豆低产问题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东明  孙桂凤 《气象》1991,17(9):56-57
  相似文献   
7.
利用统计分析、数值模拟手段将煤层气储层按照日产水量的多少分为四种类型,即:日产水量在1 m3以下的为特低产水煤层气储层,日产水量在1~5 m3的为低产水煤层气储层,日产水量在5~20 m3的为中产水煤层气储层,日产水量在20 m3以上的为高产水煤层气储层。深入分析了煤层气储层高产水、低产水的成因,发现含水层富水性与构造条件以及压裂措施是煤层气储层高产水的主要控制因素,煤层气储层物性是煤层气储层低产水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时排采模式等也间接影响着煤层气储层的产水量。进一步给出了产气量不理想情况下的高产水、特低产水煤层气储层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刚 《地理教学》1994,(3):34-34
江南丘陵红壤分布广泛,这是一种台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的低产土壤,需大力改造。改造的主要办法是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以上这段话是《中国地理》上册教材内容。何为酸性?何为碱性?为何要补充熟石灰?这对尚未学过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我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低产丝栗栲次生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霖 《山地学报》2007,25(3):333-337
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丝栗栲次生林为强度人为干扰下形成的低产林分,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密度、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平均年生长量分别为19.3 cm、12.2 m、600 N/hm2、114.0 m3/hm2和2.07 m3/(hm2.a)。林分郁闭度达0.8以上,群落明显分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灌木层植物25种,其中乔木幼树11种。乔木层分两亚层;乔木层物种丰富度R、多样性指数SW、均匀度E和生态优势度ED分别为30、3.92、0.8和0.1。灌木层中的乔木幼树有11种,株数密度为10 600 N/hm2;林分相对直径分布范围0.31~2.59,直径分布为反J型,表现为异龄林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沁水盆地郑庄区块北部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通过深入分析煤储层地质条件和开发资料,并对比浅部煤层气开发数据,以含气量评价资源为基础,综合储层渗透性、地解压差,煤体结构和地应力状态等评价煤层气采出难易程度,明确郑庄区块北部煤层气井低产原因,并提出高效开发的适应技术。结果表明,郑庄北部煤层含气量整体较高,在20 m3/t以上;郑庄北部绝大部分地区裂隙发育指数均小于140,渗透率极低;绝大部分地区地解压差大于6 MPa,导致煤层气井有效解吸范围小,宏观解吸效率低;绝大部分地区煤层中碎煤比例在0.7以上,导致水力压裂裂缝较短;垂向应力大于水平应力,为大地静力场形地应力,水力压裂易形成垂直裂缝,裂缝延伸较短。极低的渗透率、相对较高的地解压差、高碎煤占比和大地静力场形地应力状态耦合导致郑庄北部煤层气开发效果较差。仿树形水平井采用人工井眼实现煤层密切割,缩短了煤层气、水渗流距离,利于实现协同降压增产,有力克服了高地解压差的不利影响;同时采用人工井眼代替压裂裂缝,解决研究区水力压裂造缝短的难题,取得了产量突破,但存在不利于排水降压和井眼易垮塌的风险,且其成本高、收效低。L形水平井密切割分段压裂技术克服了仿树形水平井不利因素。与直井相比,L形水平井成本增加2倍,但煤层气产量增加近100倍;且L形水平井与仿树形水平井产量相当,但其成本仅是后者的 40%。由此可知,L形水平井可以实现郑庄北部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