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研究和分析缝合线成因假说的基础上,提出将缝合线的成因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四亚类:原生缝合线,包括同生(沉积)缝合线和唯同生(成岩)缝合线;次生缝合线,包括构造缝合线和非构造缝合线。在观察和研究各地、各地区时代地层中的缝合线构造的基础上,指出了原生缝合线和次生缝合线各具不同的地质标志。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四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中的缝合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的重要油气勘探区和产区,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系统还认识不足,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塔河油田的勘探开发。通过研究发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中的裂缝系统非常复杂,主要有两类裂缝:一种是构造裂缝;另一种是缝合线。前人认为前者重要,而忽略后者;而笔者等认为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中的缝合线非常发育,其频度是与石油成藏有一定关系的非构造裂缝所能及。根据缝合线与层面的关系,可以将塔河油田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中的缝合线分为三种:顺层缝合线、倾斜缝合线和竖直缝合线。这三种缝合线彼此交织成复杂的网络系统,构成了储层内部油气运移的最初级良好通道,同时与裂缝一起构成了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和压裂的弱结构面,为油气成藏和后期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华北秦皇岛地区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以广泛发育海相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为特征。在石门寨奥陶系亮甲山剖面,马家沟组自下而上识别出四类碳酸盐岩:含白云石泥晶灰岩(类型I)、细-粉晶白云岩(类型II)、“麦粒状”细-粉晶白云岩(类型III)和钙质泥晶白云岩(类型IV)。类型I主要由泥晶方解石构成,含三叶虫和介形类生物碎片,少量自形的粉晶白云石呈“漂浮状”分布于压溶缝合线内,基质中少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此类白云石形成于埋藏成岩期压溶作用之后,压溶缝为云化流体提供通道,压溶缝内泥质组分的成岩转化可能为白云化作用提供了部分镁离子来源;类型II白云岩主要由自形、半自形不等粒粉晶-细晶白云石构成,白云石普遍具有“雾心亮边”,在背散射和阴极发光照片中白云石可见清晰的多圈亮、暗相间环带。环带和带间主量元素的差异表明白云石经历了埋藏成岩期多期成岩流体的改造;类型III白云岩中白云石呈单向延伸的“米粒”或“麦粒”状,粉晶为主,晶体长轴方向具有垂直结晶轴c的特点,白云石具富铁、贫锰、锶的特点,长、短对角线上钙、镁离子的微小差异以及阴极发光特征表明此类白云石也经历了埋藏成岩期的改造,成岩流体使白云石发生微溶作用可能是导致白云石晶体单向延伸且光学性质固定取向的主要原因;类型IV为钙质泥晶球粒白云岩,含石膏假晶,白云石多为微晶和微亮晶,球粒也多由微晶白云石构成,溶孔发育,但全被亮晶贫铁方解石充填,此类岩石的白云化作用发生得很早,可能形成于潮上带澙湖或潮坪环境。综上所述,研究区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具有经历了不同类型及多期白云化作用的特点。自剖面底部向顶部,白云石的有序度由0.8降至0.47,而去云化作用则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压溶碳酸盐岩地层厚度恢复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岗  柳广弟 《地质论评》1998,44(6):590-595
通过碳酸盐岩压溶作用基本特征的分析,笔者提出了压溶的碳酸盐岩地层厚度恢复的原理和公式,同时还探讨了缝合线有机质丰度的校正方法与公式。实际计算结果表明了碳酸盐岩地层的压溶作用是很强的,压溶的碳酸盐岩地层厚度在相应的碳酸盐岩岩心长度中所占的百分比最低为2.10%,最高可达58%,主要集中于31%以下,平均为11.60%。  相似文献   
5.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纯碳酸盐岩、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有机质含量和残留烃量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地层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之间有机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具有高的 T O C 值和较低的 S1/ T O C 值,而纯碳酸盐岩 T O C 值则很低,但其 S1/ T O C 却很高。这说明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发生了明显的排烃作用,而纯碳酸盐岩排烃作用不明显。因此可以认为高有机质丰度的缝合线缝隙物和泥质条带是碳酸盐岩地层烃源的主要贡献者。压溶作用对碳酸盐岩的排烃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缝合线研究的新进展——以湖北大冶铁山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深入研究碳酸盐岩中的压溶作用,加深对压溶作用的认识和理解,以常见的缝合线构造为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代科技手段对湖北大冶铁山地区的缝合线构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得到以下研究成果:丰富了缝合线类型;结合计算机技术获得了缝合线的三维形态;总结了缝合线形成中的一些主控因素;论述缝合线在应力分析、应变测量等传统领域及在能源资源等新领域的应用;对缝合线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歧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今后几年的研究重点。认为缝合线构造其实是一种不规则的压溶曲面;缝合线的形成是各种主控因素相互间复杂作用的结果;有关各主控因素的作用地位和特点方面的研究结果又可以为缝合线构造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湖北大冶铁山地区缝合线三维形态模拟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泛发育于碳酸盐岩中的缝合线构造可以用来分析构造应力方位、计算岩层的有限应变和恢复原始地层厚度;同时,缝合线可以是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的储积场所和运移通道。湖北大冶铁山地区发育有大量的缝合线构造。通过影像云纹法和GIS技术恢复了采自该地区的数枚缝合线标本的三维数字形态。利用该模型对缝合线的尺度、坡角、粗糙度、谷底点分布、二维剖面形态和压溶量等进行了定量分析,完善了缝合线的几何形态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解释,认为铁山地区的缝合线主要由成岩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形成,缝合线在从初始到各种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两个因素控制:一是岩石的力学性质;二是由主压应力引起的局部应力集中而产生的溶解释放。   相似文献   
8.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conten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of carbonate rocks are discussed by analysis of organic carbon and pyrolysis. There is a strong inhomogeneity in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carbonate rocks. Th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is higher in stylolites, carbonate varves or marls, while it is the lowest in matrixes (purer carbonate rocks around stylolites). Because of stable thickness and broad area, marls and carbonate varves may become good source rocks. At the same depth, stylolites, carbonate varves and matrixes generate and expel hydrocarbons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Expulsion efficiency of carbonate varve is the highest; that of rnatrixes is the lowest and that of stylolites is between marl’s or carbonate varve’s and matrix’s.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of the 9th Five-Year Plan from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 Gas Company.  相似文献   
9.
论文讨论了色日克牙依拉克蛇绿岩的岩石类型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情况分析认为:该蛇绿岩形成于裂谷一小洋盆环境,代表了塔里木板块和伊犁中天山微板块的最后缝合线位置。蛇绿岩出露地带,二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内均见有铬铁矿、磁铁矿等,局部地表见有镍华。因此,该地对于寻找铬、镍等矿床,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碳酸盐岩中缝合线的形成机制及其储集意义讨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国蓉 《矿物岩石》1997,17(2):49-54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灰岩中发育的缝合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观察,阴极发光、电子探针、质谱分析资料的综合分析,对该套地层中的缝合线进行了分期分类,进而讨论了缝合线的形成机制和储集意义,建立缝合线形成与构造裂缝充填相联系的配套模式,并讨论了缝合线的演化及其向储渗空间转化特征,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其对储层的形成及储集性的改善具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