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88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295篇
海洋学   11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ecologic restoration criteria in areas degraded from extraction activities require making use of their mine spoils. These materials do not meet fertility conditions to guarantee restoration success and therefore, need the incorporation of organic amendments to obtain efficient substratum. Reducing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organic material and restoration material nutrients with the contribution of treated sewage sludge is proposed in this work. This experiment was based on a controlled study using columns. The work was conducted with two mine spoils, both very rich in calcium carbonate. The first mineral, of poor quality, came from the formation of aggregates of crushed limestone (Z). The other residual material examined originated in limestone extraction, formed by the levels of interspersed non-limestone materials and the remains of stripped soils (D). Two treatments were undertaken (30,000 and 90,000 kg/ha of sewage sludge), in addition to a control treatment. The water contribu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a device that simulated either short-duration rain or a flooding irrig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cover the surface and then percolate through the soil. The collection of leached water took place 24 h after the applications. Different parameters of the leached water were determined, including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nitrate anions, ammonium, phosphates, sulphates and chlorides. The values obtained for each irrigation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and the nitrate values obtained were very elevated.  相似文献   
2.
饱和粉砂不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符新军  赵仲辉 《岩土力学》2008,29(2):381-385
通过对净砂和级配良好粉砂(含10 %粉土)进行一系列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CU),研究了粉土、孔隙比和围压对饱和粉砂不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净砂与粉砂在不排水剪切条件下均会出现应变软化现象(即不稳定性)。同一围压下脆性指数(IB)随孔隙比增加,但不稳定线的应力比随孔隙比增加而减小。引用等效粒间孔隙比(ege)后,净砂和粉砂在ege-ln p?平面上拥有基本相同的临界状态线。在临界状态理论及等效粒间孔隙比的基础上,提出在同一修正状态参数(?ge)下净砂和级配良好粉砂有相似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由共聚法制得的铁铝复合交联剂交换钠基蒙脱石层间的水合钠离子,再经SO42-改性处理制备了铁铝复合层柱粘土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利用xRD、FT-IR和BET法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乙酸正丁酯的合成反应为探针反应对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测试.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铁铝复合交联粘土SO42-改性最佳工艺条件.研究了催化剂对探针反应的选择性及重复使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由实验确定的最佳改性工艺条件下,乙酸的转化率达92.2%,反应中无副产物产生,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4.
从厌氧反应器的发展谈UASB反应器的改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厌氧反应器的发展沿革、技术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介绍了第 1代、第 2代和第 3代厌氧反应器的特点及应用状况。分析了厌氧反应器的发展趋势 ,对比了 EGSB、IC反应器与 UASB反应器的结构特征 ,提出并验证了改良 UASB反应器。结果显示 ,改良 UASB反应器有利于提高负荷和设备开发。  相似文献   
5.
根据聚类方法,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变性水团进行划分,本海区共有6个变性水团。讨论各个变性水团在不同季节消长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研究了大生活用海水进入城市污水系统后 ,不同海水盐度下基质降解与需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污水中海水比例的增加 ,代谢单位重量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和污泥自身氧化需氧率也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快速启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组圆柱型SBR反应器进行活性污泥颗粒化培养,接种浓度分别为12 500mg.L-1,4 400mg.L-1和1 800mg.L-1。由于采用逐步缩短沉降时间这一有效措施,系统启动20d后,颗粒污泥初步形成,污泥浓度可达到6 000~8 000mg.L-1,高于普通活性污泥系统,且沉降性能良好,SVI值在50mL.g-1左右。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稳定在0.2~0.25mm。在活性污泥颗粒化的启动试验中,在生物化学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逐步缩短沉淀时间可以加快好氧污泥颗粒化系统的启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引入变性水团概念,用聚类分析确定黄、东海浅海海域变性水团的边界及其变化。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聚类,确定了水团的个数、边界及混合区。 由聚类方法所得结果看出,在该海区中有八个变性水团。根据温、盐相对指标,将这些水团分为九种不同的特征。也可以把这些水团划分为三种盐度类型。在温—盐点聚图上,不同变性水团的温盐点,分布于一条曲线附近,它体现出逐级变性的特点。各变性水团的变化范围都很大,这说明该海区中水团变性强烈。在暖季中的增温降盐和冷季中的降温增盐,可认为是整个黄海和东海水体变性的特征。所有季节性水团都经历一个形成与消亡的过程。 文中讨论了变性水团和海洋环境的相互关系。水团变性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通过变性水团的分析,作者认为,在该海区水团的变性中,热力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变性水团界线的舌状分布与流向之间的关系是很明显的,可作为分析环流的旁证。最后描述了变性水团和底层中心渔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生活用海水生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海水作为大生活用水最结解沿海城市淡水资源紧缺局面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技术得以推广应用的技术关键是大生活用海水的后处理技术,文章综述了大生活用海水的生化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底部浮泥表层推移速度分布的ADCP—GPS估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DCP对底跟踪走航观测的流速数据中包含水体底部浮泥、底沙运动信息,对比GPS定位方法算出的水体流速数据可以分离出浮泥相对于GPS定位的运动信号,从而达到对底质推移观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