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5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605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Measurements of 18O concentrations in precipitation, soil solution, spring and runoff are used to determine water transit time in the small granitic Strengbach catchment (0·8 km2; 883–1146 m above sea level) located in the Vosges Mountains of northeastern France. Water transit times were calculated by applying the exponential, exponential piston and dispersion models of the FlowPC program to isotopic input (rainfall) and output (spring and stream water) data sets during the period 1989–95. The input function of the model was modified compared with the former version of the model and estimated by a deterministic approach based on a simplified hydrological balance. The fit between observed and calculated output data showed marked improvements compared with results obtained using the initial version of the model. An exponential piston version of the model applied to spring water indicates a 38·5 month mean transit time,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volume in the aquifer, expressed in water depth, is 2·4 m. A considerable thickness (>45 m) of fractured bedrock may be involved for such a volume of water to be stored in the aquifer.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
3.
贵东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识别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在研究贵东花岗岩岩体岩石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等地质特征的基础上 ,运用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等分析数据 ,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几种岩石化学图解、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图解等方法 ,判别了贵东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为造山带后碰撞型  相似文献   
4.
Sensitive high-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U–Pb dating showsthat a biotite orthogneiss from the Hercynian belt of westerncentral Iberia contains 1000–300 Ma zircon. Older, 1000–570Ma ages within this range represent inherited, detrital materialamong which four age components may be recognized:  相似文献   
5.
巴彦诺尔公花岗岩体和乌力吉花岗岩体均属二叠纪花岗岩,两岩体在地球化学组成上基本一致,均富Si02,K20和Al20。,富集轻稀土,而重稀土亏损。其差别是:前者属钙碱性岩石(σ=l.91),较富集Fe,Mg,Ca,Cu,Cr,Sr,Ba和F,而后者为钙性岩石(σ=1.68)较富集W,As,Sb和Au等。两岩体不仅为其周围矿产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热液,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正是由于充分的热液活动和物质迁移以及后期富集形成了朱拉扎嘎大型金矿。  相似文献   
6.
个旧锡矿区域地壳演化与成矿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是驰名中外的特大型矿床,过去认为是燕山晚期“花岗岩岩浆期后气液矿床”。但通过探讨区域上前震旦纪地壳演化、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壳演化、泥盆纪-三叠纪地壳演化以及侏罗纪-第四纪地壳演化,以及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发现个旧矿区至少经历了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成矿、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矿、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成矿以及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成矿作用,厘定了个旧锡矿区的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Sn-Cu-Zn(Au)矿床系列、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沉积Sn-Cu-Pb-Zn矿床系列、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Sn-Cu-W-Be-Bi-Pb-Zn-Ag矿床系列、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砂矿矿床系列等4大矿床系列及12种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7.
地质调查和年代学资料表明,研究区内早燕山期侵入岩为一套中性—酸性双峰式岩系。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对该岩系的成分演化特征、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较细致的论述,得出该岩系是一个具不连续演化特点的钙碱性岩系,形成于破坏性板块边缘的张性环境,相当于Ⅰ型花岗岩系,属于环太平洋岩浆作用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碎屑白云母是碎屑岩中常见的、来自源区的稳定成分,可以用来指示源区性质,多硅白云母是碰撞造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特征矿物。对大别造山带同造山期沉积而成的江汉盆地东部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砂岩碎屑白云母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上三叠统该区地层砂岩中碎屑白云母多以低硅白云母(Si<3.2)为特征,暗示此时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岩石很可能没有出露地表;自下侏罗统开始,砂岩中碎屑白云母中多硅白云母(Si>3.3)大量出现,中侏罗统砂岩多硅和低硅白云母发育,表明大别高压-超高压岩石在早侏罗世即已出露地表并经剥蚀搬运至盆地。这一结果从沉积学角度为约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折返时序和大别造山带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个旧老卡岩体接触-凹陷带是个旧矿集区最重要的锡铜多金属成矿构造带,带内锡铜矿体的成生与凹陷带构造密切相关,受构造、岩性和岩浆活动联合控制,凹陷带的形态、产状、规模的变化直接影响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凹陷带构造是一个有利成矿的构造部位,并配之有其他控矿因素,最终在燕山晚期含矿岩浆气液作用下形成富厚矿体.  相似文献   
10.
李家振  刘文灿 《现代地质》1997,11(1):102-110
位于大别山北麓的北淮阳金寨—苏仙石地区广泛发育花岗岩类侵入岩,同位素年龄为140~97Ma,时代属J3—K1。根据侵入岩的地质、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将本区侵入岩划分为3个超单元(包括10个单元)和3个独立单元,分属中性岩和酸性岩两大类,岩石类型有闪长岩、二长岩和花岗岩等。根据岩石化学的判别结果,侵入岩均属亚碱性系列中的钙碱性岩石,并属于普通型和钾质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