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地质学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3000年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张芸  朱诚  于世永 《地理科学》2001,21(3):267-271
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张家湾东周-汉代古遗址的孢粉学和沉积学等分析结果表明3000年来该区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影响,连续的孢粉和粒度记录证实,该区古人类活动初期处于暖湿的气候,东周-汉代时期转变为温凉略干的温带气候,东周-汉代后,该区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大宁河洪水泛滥期,导致汉代文化层中断。此后不久,由于人类活动剧烈,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山洪灾害频繁,导致汉代之后该区没有连续的文化层堆积,而由于人类活动剧烈,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山洪灾害频繁,导致汉代之后该区没有连续的文化层堆积,而由于短暂洪水暴发引起大面积坡面片流,导致坡积物的大量堆积,汉代之后该区频繁的兴涝灾害和山洪灾害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兴蒙造山带东段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张家湾岩体石英闪长岩、正长花岗岩进行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析测试、岩石地球化学的各项分析测试,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形成于早侏罗世(176.2±1.8Ma),具浆混花岗岩特点,属壳幔混合成因;正长花岗岩形成于中侏罗世(166±2.2Ma),具"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属壳源熔融成因。结合该区大地构造背景,认为张家湾岩体很可能是环太平洋增生地体的佳木斯板块与西侧的张广才岭地块碰撞造山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3.
巫山张家湾遗址考古发掘结果表明,研究区汉代曾有较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活动。陶窑和废铁渣、废陶坯及大量陶片、汉代砖瓦的发现充分表明当时的手工业活动已具相当的规模。铁锸等铁制农具及猪、马等家畜骨头的发现表明农业已相当发达。孢粉分析表明当时植被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木本植物较少,地面植被呈退化趋势,生态环境恶化。地面植被的减少导致地表侵蚀的增强,大量碎屑物质从赵家坡山上冲刷下来,破坏了当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被迫迁徙。该文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利用孢粉分析的手段恢复古环境演变时应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须与其它指标相互印证,才能得出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重庆巫山张家湾遗址2000年来的环境考古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通过对重庆巫山张家湾西汉遗址T911剖面进行粒度、磁化率等环境替代指标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汉代该区发达的农业、手工业生产使人们盲目砍伐树木,使该区植被严重退化,使生态环境恶化,降水集中、坡地表面松散沉积丰富、缺乏植被保护等使流水侵蚀、坡地径流发育,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该区的人类文明因此而衰落,同时研究发现,该区在竺可桢划分的中国4次温暖期与4次寒期扣的第2次寒冷期(公元初至公元600年)仍为温暖期,这是由于该区西北面与东南面均有高大山脉包围,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进入本区的缘故,该区气候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至少该区在汉代气候演变与西南季风的强弱有某种相关关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变化单元,研究其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前人资料、勘探和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对原始资料以及原斜坡地质环境的定性分析判断,指出张家湾滑坡是一个由6个单体滑坡组成的滑坡群体,阐述了各单体滑坡的基本特征、形成次序和相互关系,并对各单体滑坡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和稳定性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三峡库区张家湾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对该滑坡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但在库区蓄水或者库区水位下降的情况下,滑坡将处于整体失稳状态。根据稳定性评价的结果.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该滑坡进行治理,确保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后使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远安张家湾嘉陵江组剖面为重点,通过对南漳和远安交界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剖面测制和多处化石点考察,重新厘定研究区内嘉陵江组岩性特征.认为研究区内的嘉陵江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更为合理,产南漳-远安动物群的纹层状灰岩段位于二段顶部.通过系统化石发掘和张家湾剖面详细描述,初步查明了南漳-远安动物群的垂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