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王喜生  李学军 《地学前缘》2003,10(1):163-169
基于饱和等温剩磁(SIRM)获得曲线遵循累积对数高斯模型(CLG)的假设,利用改进的CLG模型分析,成功地对采自泥河湾河—湖相层上部的许家窑剖面样品所含的主要载磁组分进行了分离;结合先前的岩石磁学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高矫顽力的赤铁矿和低矫顽力的磁铁矿/磁赤铁矿为许家窑样品的主要载磁矿物,并对各磁组分对SIRM的贡献进行了定量估算;对CLG模型的优缺点和实用性进行了探讨;结合剩磁矫顽力曲线特征,尝试提出了X参数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许家窑组及许家窑文化层年代问题的磁性地层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许家窑文化遗址的发现将传统上被认为是早更新世前后的泥河湾层的年代范围推至晚更新世 ,由此建立的许家窑组被确认为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湖相沉积的标准地层。近几年对包含许家窑文化层在内的泥河湾层用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在文化层以下 3m处发现了厚度达 6 m以上且分布连续的反向极性带 (未见底 ) ,综合分析认为 ,该反向极性带为松山反向极性带。这一发现否定了在文化层以下 4— 5 m处存在布莱克反向极性偏移的报道。根据松山反向极性时的结束时间为距今 78万年及泥河湾层的沉积速率推算 ,许家窑泥河湾层的年代范围应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 ,而许家窑文化层应为中更新世早期。由此可见 ,泥河湾层的年代范围及分组方案尚需用多种手段进一步研究才能定论  相似文献   
3.
许家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处重要考古遗址,按照地层古生物学常规判断,其地层为上更新统下部.许家窑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上更新统包含古人类及古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考古遗物最丰富的一个地层剖面.许家窑遗址的古地磁测年的分析存在重大理念误区,其"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中期"的断代结论令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4.
阳原盆地晚新生界以其出露完好, 层序清楚, 富含古生物、古人类遗存而闻名于世。近年来, 随着研究精度的不断提高, 在地层详细划分与地层单元的使用上却不很统一, 甚至较为混乱。我们在开展《1:5万化稍营、北水泉幅区域地质调查及泥河湾层研究》和《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标准地层单元“许家窑组”再研究》等科研项目中, 对阳原盆地东部上新世红土、泥河湾层进行多重地层划分与地层单元的厘定。鉴于篇幅所限, 本文仅就阳原盆地上新世红层、许家窑组, 以及许家窑组与泥河湾层的关系等方面作一介绍。其主要成果有: 一、阳原盆地上新世红层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古环境分析, 应属一套多成因的红层建造, 不应重复建组, 建议合并, 沿用石匣组。二、通过对许家窑遗址一带, 以火山灰层为标志的第四纪地质结构调查和剖面的测制, 化石的新发现, 证实含许家窑动物群、文化层之上的地层时代为晚更新世, 之下的岩石地层应属中更新世。这些成果为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标准地层单元的岩性特征及属性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5.
发现于1957年的匼河文化遗址的年代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近四十年来,考古学和地学工作者虽然从化石、地层等多方面研究,但仍未得出令人信服的可靠结论。受许家窑遗址及小长梁遗址的最新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的启示,过去两年对山西南部匼河遗址从磁性地层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匼河遗址剖面的磁化率曲线呈顶部高,中间2.5m到13m处较宽阔的低值带,具有华北黄土高原黄土L9的特征,底部又呈高值的分布趋势,这种磁化率的分布关系与洛川标准剖面的S7-S12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从而得出文化层以上地层剖面的年代范围为0.7-1.02Ma,由此可推算位于底部磁化率高值带以下的文化层的年代至少早于1.02Ma,完全不同于匼河文化遗址0.247Ma的现行认识,而与苏朴、朱日祥等人对许家窑、小长梁遗址,马圈沟遗址年代的最新认识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