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RS和GIS技术,以青藏高原冈底斯地区遥感影像图的制作和水系格局详细解译为基础,结合冈底斯地区线性构造解译,分析了冈底斯地区水系的展布特征和活动构造对水系的控制作用,认为冈底斯地块在新近纪以来随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的同时,区内断隆带和断陷带的隆升速率和强度又有显著差异; 伴随强烈的隆升过程,在地体内发育大量不同性质的近NS向断裂构造,冈底斯地区水系的分布和形态明显受该区新构造运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研究回顾与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演化历史及其周缘环境响应、中国第一第二阶梯地貌格局演变和高原东南缘水系变迁的天然地质记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对该区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尤其是昔格达组和大箐梁子组的研究历史、岩性内涵、形成时代、古地理与古气候意义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对晚新生代冰碛物记录的冰川发育过程、青藏高原东南缘新构造运动和隆升历史、水系格局变迁等过程进行了评述。针对该区晚新生代沉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歧,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认为在详细的地层学和地貌学等综合研究基础上开展高精度的年代学研究是当前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李蓉川 《地震研究》1990,13(3):246-255
本文对比了1910—1987年发生的长江中下游地震和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发现两者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一般是,青藏高原北部先发生M≥6级地震,而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M≥19/4级地震。对1910年以来的21次地震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复相关系数R=0.74,能够在很高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F检验。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强度上的相关,现代构造运动及应力场等事实表明,长江中下游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青藏高原向东的横向推移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株洲—湘潭地区的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晓珊  孙海清 《湖南地质》1991,10(3):177-185
通过对广泛存在于株洲一湘潭地区的新构造的野外调查,依据获取的新构造变形,地貌、水系,现代沉积物等大量实际资料,划分了八个新构造次级单元——构造亚块体及五个新构造活动带。构造亚块体有五次较明显的由早到晚幅度递减的间歇性抬升,新构造活动带变形强度与基底断裂规模成正比,同位素测年获其主要构造变形时间为3.9—5.5万年。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根据北京地区构造演化、断裂活动、新构造运动、现代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等新资料,认为本区南、北段新构造运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南段新构造活动较北段弱,未来地震危险性亦然  相似文献   
6.
华南沿海沉积盆地的新构造运动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伟光 《华南地震》1995,15(2):55-61
华南沿海大多数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属于断陷盆地,分析这类盆地的演化发育可以将其划分为完成型、继承型和新生型三类,它们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尤其是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有明显差异。通过地质地貌方法初步估算了三类盆地的垂直构造运动的速率,在进行对比后认为,其构造运动的强度与地震活动有密切关系。指出三类盆地主要分布地区的两条地质界线对划分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华北山地地貌面与新生代构造运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华北山地有三期山地夷平面,四期河流阶地面。表明新生代地壳运动具有垂直差异性质。以上升运动为主,平均升幅1700m,速度0.031mm/a。以第四纪为最大。全区新地壳构造形迹可划分为3大类,8亚类和32个小类。在新生代构造运动中,又划分出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最新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8.
艾南山  陈洪凯 《地理科学》1996,16(4):298-304
根据沙依德格尔的对抗性原理,研究了新构造应力场对公路水毁的影响问题,发现在高应力区,如果公路走向平行于新构造应力场的剪切面或垂直于这个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公路的稳定性即将变坏。  相似文献   
9.
亚热带山地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亚热带峨眉山、天目山和凤阳山的列样品研究表明,高、低海拔土壤在矿质风化与淋溶、氧化铁富集与转化、粘粒矿物类型及分布等方面均酷为相似,而这些地球化学特性在相同温差水平带的土壤上却有明显区别,由此推算的新构造运动强度与前人研究结构基本一致。这对阐明山地土壤的发生分类及拓宽新构造运动研究方法等有一定参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南海南部地洼区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南海南部地洼区的岩石圈动力学环境,把本区新构造运动类型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平移剪切型和旋动型,并对其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