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云 《台湾海峡》2001,20(1):27-31
本文对长竹蛏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和人工育苗技术关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亲贝经暂养可促进性成熟;幼虫对温、盐度的适应较广;变态附着采用缩光培育,未经缩光的附着时间延长,存活率降低;幼虫长至约240μm变态附着,附着量在(0.6~10)×106个/m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生态地质调查和评价工作对成土母质研究的要求,以四川大凉山区为例,提出基于地质建造的成土母质分类方案,即以地质构造演化和地质建造环境为依据,结合残坡积物的成因类型对成土母质进行分类。大凉山区的成土母质可划分为第四纪冲洪积物、新近纪—第四纪砂泥岩类残坡积物、侏罗纪—白垩纪泥质岩类残坡积物、三叠纪砂泥岩类残坡积物、中生代中酸性岩类残坡积物、二叠纪基性—超基性岩类残坡积物、震旦纪—三叠纪砂泥岩类残坡积物、震旦纪—三叠纪碳酸盐岩类残坡积物、元古宙中酸性岩类残坡积物、元古宙火山碎屑岩类残坡积物、元古宙基性—超基性岩类残坡积物、元古宙变质岩类残坡积物等12类。研究表明,大凉山区成土母质和土壤存在差异性,但同一成土母质上的不同土壤类型具有一定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同成土母质形成的同一种土壤类型存在较大的地球化学差异。因此,基于地质建造的成土母质分类方案既能有效反映不同构造背景和成岩环境下的成土母质差异,又能有效表征成土母质与其上土壤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物源特征对天然气勘探尤为重要。通过砂岩的碎屑组分、岩屑组分、重矿物组合以及石英阴极发光等研究,认为研究区羊虎沟组受到北部、西南部、南部物源控制,各个方位物源在研究区中部吴忠—马家滩地区汇合。通过砂岩轻、重矿物组合和碎屑组分的Dickinson三角图解,以及泥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等分析,认为研究区羊虎沟组源岩以大陆上地壳岩石为主。研究区北部砂岩物源区为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泥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阿拉善古陆浅变质岩相似,具有亲缘性;西南部及南部砂岩物源区为稳定陆块区和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泥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祁连—北秦岭造山带中浅变质岩相似。综上所述,研究区北部母岩主要为阿拉善古陆的浅变质岩夹少许火山岩,西南部及南部母岩主要为祁连—北秦岭造山带的中浅变质岩,其次为碳酸盐岩和火山岩。  相似文献   
4.
小行星族作为灾变碰撞的残留物,其基础物理性质提供了其母体以及后续演化信息.其中轨道以及自转特性分别反映了Yarkovsky效应以及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效应(YORP效应)对于小行星族演化的影响.基于小行星光变数据库(Asteroid Lightcurve Database),通过对Flora小行星族自转速率分布进行研究,发现随着直径减小,族成员自转速率倾向于主要集中在3–5 d-1的范围内.同时,可以注意到Flora小行星族整体表现出更倾向于顺行自转状态的现象,但对于轨道半长轴小于2.2au的成员来说,其顺行自转与逆行自转状态成员数目比接近于近地小行星中顺逆行自转状态源1:3的比例;此外,对于轨道半长轴大于2.2 au且具有顺行自转状态的部分族成员,在轨道半长轴-绝对星等分布中表现出聚集现象,并在聚集区域中有9颗成员展现出类似Slivan状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埃尔塔宁小行星是一颗215 万年前在南太平洋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它也是目前唯一的深海区与地球碰撞的小行星。根据埃尔塔宁号和Polarstern 号海洋调查船在陨击海区勘查的小行星残骸分布密度,我们估计埃尔塔宁小行星质量为2 .3 ×1013g ,对应于它的直径为0 .23 公里。这比Kyte 等人(1988) 估计的质量小了10 倍,然而它更接近埃尔塔宁小行星撞击事件的实际情况,可以作为埃尔塔宁小行星质量下限和半径下限更合理的估计值。  相似文献   
6.
Large asteroid impacts are rare, and those into the deep ocean are rarer still. The Eltanin asteroid impact around 2.51 ± 0.07 Ma occurred at a time of great climatic and geological change associated with the Pliocene–Pleistocene boundary. Numerical models of the event indicate that a megatsunami was generated, although there is debate concerning its magnitude and the region‐wide extent of its influence. We summarise the existing evidence for possible Eltanin megatsunami deposits in Antarctica, Chile and New Zealand, while also examining other potential sites from several locations, mainly around the South Pacific region. In reviewing these data we note that these events were unfolding at the same time as 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 Pliocene–Pleistocene boundary and, as such, most of the geological evidence from that time has a climatic interpretation. The potential climatic and geological ramifications of the Eltanin asteroid impact, however, have failed to be considered by most researchers studying this time period. Although we are not advocating that all geological activity at that time is connected with the Eltanin asteroid impact, it raises interesting questions about the role potentially played by such catastrophic events in contributing to or even triggering epochal transition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
中国龙卷风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魏文秀  赵亚民 《气象》1995,21(5):36-40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和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龙卷风的气候特征;根据近年天气资料,研究了龙卷风发生的天气系统,层结特征,风场和母体云团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It is shown that the size-frequency distribution (SFD) of a time-averaged projectile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lunar crater SFD of Neukum and Ivanov (in Hazards Due to Comets and Asteroids (T. Gehrels, Ed.), 1994, pp. 359-416, Univ. of Arizona Press, Tucson) provides a convincing fit to the SFD of the current near-Earth asteroid (NEA) population, as deduced from the results of asteroid search program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hape of the SFD of the impactor flux has remained in a steady state since the late heavy bombardment, so that the current NEA population can be viewed as a snapshot of the flux of impactors on the Moon. The number of bodies in the projectile population with diameters of 1 km or more is 700±130,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recent estimates of the total number of NEAs in this size range. Our results imply that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projectile flux from comets is small for diameters below 10 km.  相似文献   
9.
王志华  林文蔚 《地球化学》1998,27(5):465-474
在吉林省南部元古宇石英岩内发现磁性微球粒392枚,根据其产状,形貌及一般特征,微结构和化学组成表明为陨石消融型宇宙尘,由4亚4小类组成一个宇宙尘系列,(1)金属球粒;(2)纯铁球粒,(b)FCN型(天然不锈钢)球粒;(2)氧化物球粒(a)普通铁质宇宙尘(b)铬铁氧化物球粒;(3)玻璃质球粒;(4)氧化物-金属过渡型球粒,其母体要能是一分异的FCN型石-铁陨石质陨星体,核部为FCN合金,经消融分异作  相似文献   
10.
早白垩世Ruffordia goepperti的原位孢子及与分散孢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胜徽 《地质论评》1998,44(3):243-248
海金沙特的Ruffordia goepperti(Dunker)Seward是世界上早白垩世极为重要的蕨类植物。通过对比发现,Ruffordia goepperti原位孢子的形态和细微纹饰与地层中分散孢子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Cookson)Potonie和C.minor(Bolch.)Pocock一致,而且大化石与分散孢子的地史、地理分布范围也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