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ARM的温度采集与以太网传输系统重点是实现稳定地采集实时温度、批量传送采集结果。系统采用基于ARM内核LPC2214对温度传感器LM235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采集;用DM9000控制以太网传输采集结果。基于DM9000的以太网传输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适合批量数据传输,并且可实现较远距离通信。此外,为方便调试和扩展,设计串口通信模块和JTAG仿真调试接口模块。最终,实现对温度的实时采集与传输。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动态系统时间连续模型建立的新方法(DM(n,h)模型),通过对唐山老震区ML>4.7级地震的建模,讨论DM(n,h)模型对唐山老震区晚期强余震预测的可行性。并比较了DM(n,h)模型与GM(n,h)模型,发现DM(n,h)模型优于GM(n,h)模型,同时,给出了唐山老震区晚期强余震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数据挖掘与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 (KDD)技术 ,给出了KDD的定义以及KDD具体实现的3种处理模型 ,并从GIS和遥感影像分析两个方面论述了KDD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性别决定和雌雄同体形成的分子机制,利用兼并引物,以闭壳肌基因组DNA为实验材料,扩增和克隆了虾夷扇贝Dmrt基因的DM结构域,雌性、雄性和雌雄同体3种性别共获得2个具有不同DM序列的克隆,序列长度均为141bp,分别命名为Py Dmrt3和Py Dmrt4。Py Dmrt3在3种性别类型中均有克隆,而雄性中还克隆出Py Dmrt4。结果表明,在虾夷扇贝不同性别中,Dmrt基因家族的成员可能会有不同;雄性py Dmrt3的DM结构域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频率高,其次是雌雄同体,雌性的较保守,与其他软体动物DM结构域比对,该基因家族在进化上仍然高度保守,由此推测,部分雄性可能是发生了性逆转的雌雄同体,这种较高的变异性可能也是雌雄同体的一个特点,Py Dmrt4可能参与调控雄性性别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6.
赵军 《山西地震》1993,(2):29-33
应用动态系统时间连续模型建立的新方法[DM(n,b)模型],通过对山西地区Ms≥5.5地震的建模,讨论DM(n,h)模型对小区域地震预测的可行性.并给出了山西地区的地震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7.
In an earlier paper, based on simultaneous multifrequency observations with the Giant Metrewave Radio Telescope (GMRT), we reported the variation of pulsar dispersion measures (DMs) with frequency. A few different explanations are possible for such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a possible candidate is the effect of pulse shape evolution on the DM estimation technique.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extensive simulations we have don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ulse profile evolution on pulsar DM estimates. We find that it is only for asymmetric pulse shapes that the DM estimate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due to profile evolution with frequency. Using multifrequency data sets from our earlier observations, we have carried out systematic analyses of PSR B0329+54 and PSR B1642−03. Both these pulsars have central core-dominated emission which does not show significant asymmetric profile evolution with frequency. Even so, we find that the estimated DM shows significant variation with frequency for these pulsars. We also report results from new, simultaneous multifrequency observations of PSR B1133+16 carried out using the GMRT in phased array mode. This pulsar has an asymmetric pulse profile with significant evolution with frequency. We show that in such a case, amplitude of the observed DM variations can be attributed to profile evolution with frequency. We suggest that genuine DM variations with frequency could arise due to propagation effects through the interstellar medium and/or the pulsar magnetosphere.  相似文献   
8.
全球海表温度场中主要的年代际突变及其模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肖栋  李建平 《大气科学》2007,31(5):839-854
用滑动t检验法对NOAA提供的改进扩展重建的全球海表温度场(1867~2005年)的年平均时间序列进行了年代际突变的定量检验。给出了几个年代际突变时期的时空分布,这些时期有:1894~1901年、1905~1909年、1920~1930年、1939~1945年、1954~1958年、1973~1979年和1994~1998年,并确定了全球海表温度年代际突变的时间,不仅发现了大家熟知的1924、1942和1976年左右的突变,还发现了1894、1907、1956年和最近的1997年的突变。分析表明,赤道太平洋和南太平洋是海温变化的敏感区的可能性较大,其次是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用合成差分析得到了全球海表温度场的年代际模态的空间分布,1895~1906年和1908~1923年、1925~1941年和1943~1955年以及1977~1996年和1998~2005年这三对模态分别在大部分海域大体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反位相结构,太平洋上各个时期均表现为PDO模态,只是强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大西洋的南北结构具有不对称性,增暖占主导地位。用滑动t检验法对PDO的年代际突变的信号进行了定量的检验,发现其年代际突变的时间依次为:1908、1924、1942、1956、1976和1997年,除了1894年的突变外,其余突变年份与上述全球海表温度场的年代际突变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说明PDO是全球海表温度场年代际突变的重要成员之一。假如存在1997年左右的突变,1998至今时段就是全球海表温度场一个新的年代际背景,就其年代际模态而言,目前的强度比1943~1955时段的年代际背景还要强;就PDO目前的强度来说, 与1909~1923和1957~1975这两个时段的强度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9.
罗娇  徐琦  王立军  江波  史大永 《海洋科学》2016,40(11):108-112
BDDPM是一种从海洋松节藻中分离出来的全新结构的溴酚类化合物,前期研究表明BDDPM具有良好的PTP1B蛋白酶活抑制能力。在本文中利用Hep G2细胞和C2C12细胞,研究BDDPM对肝细胞糖原合成能力的影响及对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结果表明,1μmol/L BDDPM可以在细胞水平显著激活胰岛素信号通路,提高肝糖原的合成,缓解棕榈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初步具有开发成为新型抗糖尿病海洋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以TMS320DM642为核心构建一个实验室安全控制系统,通过摄像机采集视频图像,将图像传输给DM642进行图像处理,包括获取背景图像、差影处理、图像分割、运动目标检测、安全控制,并将处理结果显示在液晶屏上.实验验证,系统能够实现实验室条件下的安全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