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2篇
  免费   602篇
  国内免费   335篇
测绘学   3357篇
大气科学   270篇
地球物理   398篇
地质学   948篇
海洋学   464篇
天文学   166篇
综合类   427篇
自然地理   32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250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272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329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279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3篇
  1940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义ZHR^*以每小时穿过1000平方公里天顶截面的,能在铝质表面打出直径不小于1厘米的弹坑的流星体数,作为流星群对航天安全威胁强度的定量标志,给出了从ZHR到ZHR^*的换算公式.用ZHR^*取代ZHR来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些强流星雨,发现1998年的贾可比尼(天龙座)流星雨对航天安全来说,是比公认的1999、2001、2002年3次狮子座流星暴强数倍的更强流星暴.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分析了国外用于测定度盘分划改正的几种方法,并分析了固定角距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详细叙述了组合固定角距法测定对径改正的原理和计算公式;并且讨论了两对显微镜之间夹角变化以及显微镜比例尺变化对对径改正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用固定角距法所测的对径改正精度可达±0″.009。  相似文献   
4.
根据后牛顿方法,得到了自转因素产生的轨道根数的参数化后牛顿效应。这种效应对轨道根数a、e、i、M没有长期摄动,只对ωΩ产生长期摄动,并且对所有轨道根数不产生长周期摄动,只产生短周期摄动。  相似文献   
5.
DCMT主测微器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子午环测微器,它具有自校准测定仪器参数的功能。该测微器采用了活动光栅的方案,其优点是能观测近极星和各类准直像;活动光栅另一个显著优点是不同赤纬星几乎可用相同的观测时间.对“V”形光栅的工作原理和误差进行了详细讨论,并给出了一组严格的公式。其系统误差来源有:光栅形状改正、光栅驱动方向相对于光栅的倾斜、光栅驱动方向相对于赤径方向的倾斜、星径曲率改正。  相似文献   
6.
7.
东北地区重力均衡异常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地面实测重力资料和地形高程资料,采用普拉特-海福特(Pratt-ttayford)重力均衡理论模型,取1°×1°方格网,通过使用现成改正表格查取改正值与个别计算点用理论公式计算作校核的方法,计算了我国东北地区75个计算点的均衡重力异常值;并对局部第四系覆盖较厚地区作了第四系密度改正;在此基础上,构制了我国东北N39°—49°,E121°—131°大部分地区的均衡重力异常图;结合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区域空间重力异常特征以及莫霍界面的起伏特点作了对比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王猛  刘焰  何延波  魏东 《地质科学》2008,43(3):603-622
利用GTOPO30和SRTM3数字高程(DEM)数据,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造山带)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地质地貌的初步分析。从SRTM3数字高程数据提取出坡度数据,初步分析了喜马拉雅山脉坡度和高程的特征。数字高程和坡度图清楚地展现了喜马拉雅大型断裂带(构造边界)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中国气象局下属的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4省区气象观测台站55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观测数据、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喜马拉雅DEM和裂变径迹数据,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从东至西,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地形起伏逐渐变小,而高程渐次升高,与此同时剥蚀速率降低;从北至南,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地形起伏增大,高程快速降低,而剥蚀速率则急剧升高。这充分说明了喜马拉雅年平均降水量大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相对较强,年平均降水量小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则较弱,即:在喜马拉雅地区,长周期的地表剥蚀过程(可长达数个百万年时间尺度)和短周期(仅仅50年)的降水量观测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GTOP030和SRTM3数字高程(DEM)数据,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造山带)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地质地貌的初步分析。从SRTM3数字高程数据提取出坡度数据,初步分析了喜马拉雅山脉坡度和高程的特征。数字高程和坡度图清楚地展现了喜马拉雅大型断裂带(构造边界)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中国气象局下属的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4省区气象观测台站55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观测数据、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喜马拉雅DEM和裂变径迹数据,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从东至西,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地形起伏逐渐变小,而高程渐次升高,与此同时剥蚀速率降低;从北至南,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地形起伏增大,高程快速降低,而剥蚀速率则急剧升高。这充分说明了喜马拉雅年平均降水量大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相对较强,年平均降水量小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则较弱,即:在喜马拉雅地区,长周期的地表剥蚀过程(可长达数个百万年时间尺度)和短周期(仅仅50年)的降水量观测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10.
BTOPMC模型与新安江模型在史河上游的应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钦  任立良  杨邦  刘晓帆 《水文》2008,28(2):23-25
介绍了一个由TOPMODEL发展而来的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水文模型--BTOPMC模型.选取史河流域黄泥庄水文站以上集水面积为研究区域,在空间分辨率为30秒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基础上构建数字流域水系,基于IGBP全球陆面土地覆被数据以及FAO全球数字土壤数据运用BTOPMC模型和新安江模型分别对黄泥庄站1982年到1987年的日径流过程进行模拟.采用模拟与实测洪量比和确定性系数对两个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模型都能很好地模拟日径流过程,新安江模型有更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