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海南岛海区多毛研究的第一部分,标本系根据自1955年至199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苏、中澳和中德国际合作考察的标本,在我国原苏联、联邦德国和澳大利亚经系统整理而成。本文共报道134种,隶属26科。  相似文献   
2.
针对仪器加乘常数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旨在基于高精度CPⅢ控制网和六段法得出一种便于计算仪器加乘常数的方法.首先,本文对CPⅢ控制网自由网平差中四参数转换尺度因子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接着,对铁路工程控制网独立坐标系进行变形分析,表明以铁路坐标系统设计上相对应的投影变形值可以进行严格的投影改正;之后,通过以严格投影改正后数据处理得到的CPⅢ控制网结果为基础构建六段法求解仪器加乘常数;最后,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其结果表明:在进行严格投影改正后,由测距误差综合引起的自由网平差中四参数转换中的尺度因子值大小相当;基于高精度CPⅢ控制网构建六段法计算仪器加乘常数的方法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3.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充填样式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朝成 《地质学报》2010,84(12):1817-1828
通过对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表剖面、钻井岩芯和测井资料的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油气地质特征,对须家河组沉积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将须家河组划分为两个超长期旋回层序(SLSC1和SLSC2),分别对应于"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成盆构造活动期,5个长期旋回层序(LSC1—LSC5),分别对应于5个区域性湖进—湖退沉积旋回。在此基础上,选择长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半旋回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全盆地地层等厚图和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二段和三段沉降-沉积中心位于川西坳陷,须四段开始向川东北方向迁移,须五段—须六段迁移至川东北坳陷;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和前缘坳陷具有不同的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伴随"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沉降-沉积中心和优越的生、储、盖组合条件自川西坳陷向川东北坳陷迁移,油气藏分布也具有自南向北再折向北东方向迁移和围绕前陆隆起带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马六段在盆地大部分地区被剥蚀,仅在盆地周缘地区分布,因此,有关该盆地马六段白云岩成因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马六段白云岩岩石学特征、阴极发光特征、微量元素特征以及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马六段白云岩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南部马六段白云岩主要由细—中晶白云岩组成,白云石具"雾心亮边"结构,阴极发光呈暗红色光。微量元素总体上具有较低的Fe、Mn值,平均值分别为447×10~(-6)和62×10~(-6),较高的K、Na值,平均值分别为517×10-6和252×10~(-6),以及中等含量的Sr元素值,平均值为155×10~(-6)。δ~(13)C值平均为-0.617‰,δ~(18)O值平均为-7.6‰,以上特征均反映出海源流体特征。白云石的"雾心"和"亮边"结构中微量元素含量相差不大,认为是在相同成岩环境的不同成岩阶段形成,其中"雾心"形成于浅埋藏环境的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而"亮边"是在深埋藏环境下对早期白云石的调整和加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4条野外剖面、40口并岩心样品及84张薄片的观察和测井等资料的分析,对川南观音场一瓦市地区须六段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孔渗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川南地区须六段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孔隙度在6%~10%之间,平均孔隙度为7.3%。渗透率为0.03×10^-3μm^2~0.9×1010^-3μm^2平均渗透率为0.177×1010^-3μm^2储层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在平面上,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在垂向上,随深度的增加,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物性急剧变差。绿泥石的环边胶结作用、长石的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建设性作用,构造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6.
尚可 《海洋世界》2011,(7):42-44
玉米是禾本科玉米属的一年生植物,原产地在美洲.早在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1492年哥伦布在美洲新大陆第一次"发现"了玉米,并将玉米带回了西班牙. "士"玉米打败了"洋"小麦 比起玉米这舶来品,西班牙人还是更青睐于本土的小麦.西班牙人入侵美洲之后,曾试图将墨西哥变成小麦的种植地.  相似文献   
7.
根据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此二个级别的层序结构和演化序列,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特点为:须二段—须三段“下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以低幅隆升为主,对应的川东北坳陷沉降幅度小,物源供给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稳定和基本持平,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与下降相域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盆山耦合过程;须四段—须六段“上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和增多至远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以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碎屑岩为主的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相域厚度大于下降相域的不完全对称型,在造山带前缘则以发育仅保留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的非对称型结构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升、降变化大的非均衡盆山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8.
华南区域GRAPES模式动力框架的更新使得高分辨地形数据能够进入模式。引入SRTM数据实现静态数据更新,结合模式内置数据,进行了批量模拟试验;通过站点检验方式,对批量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对比业务使用的Topo10 m地形、Topo30 s地形、SRTM地形和基于SRTM多种插值方案得到的地形,海拔偏差的空间分布和分位数统计都有明显的改善,复杂地形区域的改善效果更显著。通过地面要素平均绝对误差(MAE)箱须图统计和模式西部站点绝对误差(AE)时间序列图对比分析,发现高分辨地形试验的2 m气温和10 m风速MAE和AE有大幅度的改善。高分辨地形对模式静态数据的改善是2 m气温和10 m风速MAE下降的主要原因,地形复杂区域对MAE改善的贡献高于模式其他区域。高分辨地形进入模式后会引起动力过程计算的虚假扰动,适当的滤波平滑能够抑制扰动,从而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9.
川西坳陷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水成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川西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地层水离子组合特征显示出海相地层水以及富溴泥页岩和煤层压释水侵入的特点,整体表现为富溴的压释水和海相地层水混合,原始沉积水和淡水的影响较小。由于海相地层水和富18O而贫氘的压释水对原始沉积水的侵入和替换,地层水的氘、氧同位素值增大。须四段地层水更为强烈的水岩反应造成其相对须二段地层水更高的氧同位素值这一反常现象。尽管Cl-、Na+、Br-等含量似乎只受控于地层水的混合,但是K+、Ca2+、Mg2+、和Fe2+、HCO3-、SO42-等变化则明显受水岩反应的控制,文中提出的成岩假设与须二段和须四段地层水中上述离子变化及前人的成岩研究相符,不同的水岩体系造成两者地层水化学特征的差异性,须四段更为开放的水岩反应体系使得其相对须二段地层水富Ca2+、Mg2+和Fe2+,但贫K+,这些离子差别可以很好地区分两者中的地层水。  相似文献   
10.
提要: 以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资料、薄片鉴定和古生物特征分析为基础,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 对川东垫江地区须家河组沉积?层序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层序界面及洪泛面的识别, 结果表明: 须一段属于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 须二—须六段地层发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可将研究区内须家河组划分为于全盆地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的、分别相当“须下盆”和“须上盆”的2个构造层序及对应于须一至须六段的6个长期旋回层序(LSC1~LSC6); 以长期旋回层序界面和洪泛面为等时地层对比标志, 建立了川中隆起—川东南坳陷等时地层格架; 选择各长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 解析须家河组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相带展布规律。研究成果对指导川东地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