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290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74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20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一个水平分辨率比较高的非线性正压模式,对热带西太平洋海域里的海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海流与观测结果颇相一致。结果表明:赤道以北、棉兰老岛以东附近海域中,棉兰老冷涡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得到发展,但是其范围、强度和中心位置在各个月份并不相同,显示出很强的季节变化;在哈马黑拉岛东北海域,6月份突然出现了一个反气旋式的涡旋;这个涡旋8月份发展得最强,一直持续到10月份,在11月份就消亡了。  相似文献   
2.
夏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夏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夏季期间,由于风生环流的不稳定性促使在东沙群岛附近的气旋涡的强度及位置发生变化,并间接导致黑潮侵入南海北部的程度变化以及气旋涡南侧的反气旋式环流、西沙群岛西南侧的气旋涡的强度和范围出现波动现象;在南海南部的北向西边界流由于离岸的西南季风所驱动在中南半岛中部沿岸脱离岸线往东北方向的流动,导致沿岸的水体大量流失而在沿岸形成一支南向补偿流并在西沙群岛西南侧诱生一气旋涡,而上述的离岸西边界流则作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在南海南部形成反气旋式大环流;在南沙海槽附近出现的局地气旋涡和万安滩附近的气旋涡分别受β效应、底形效应的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88年10月20~24日“向阳红09号”调查船在奄美大岛以西海区进行调查时,在陆架斜坡上的表均温层的底部,即50m附近的深层上,出现一个黑潮锋面涡。不论在平面上形成的特点,还是在断面上水系配置的形式,它与春季黑潮锋面涡的特征极为相似。说明秋季东海同样存在陆架水与黑潮水在水平方向交换与混合。  相似文献   
4.
三维斜压模式对冬季南海环流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一个三维、自由表面、原始方程模式对南海环流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黑潮在巴士海峡以西呈一反气旋弯曲流动路径,有一相对高温高盐的水舌从巴士海峡伸入南海,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侵入南海.冬季南海的一些观测事实在模式结果里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像冬季逆风向东北方向流动的“南海暖流”和一些中尺度涡旋.同时还分析了巴士海峡沿120.75°E断面的流速和盐度的垂直结构,并同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根据模式结果,我们还进一步讨论了“南海暖流”的形成和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若干气旋型和反气旋型涡旋研究.在南海存在着许多活跃的中尺度涡,我们分别对南海中、南部海域和南海北部海域中尺度涡作了评述.在南海北部海域,目前最感兴趣的问题为:南海水与西菲律宾海通过吕宋海峡的交换的物理过程,以及黑潮是否以反气旋流套形式进入南海.这些问题目前尚不清楚,尤其是这些问题的机理.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今后深入和细致的、长时间的海流和水文观测,以及长时间卫星遥感观测资料的论证才能逐渐认识清楚.台湾以东海域,黑潮两侧经常出现中尺度涡,而且变化较大而复杂.文中着重讨论兰屿冷涡和台湾东北的气旋式冷涡.  相似文献   
6.
李孟植 《海洋预报》2007,24(3):40-45
利用气象海洋数据资料和卫星遥感图片,分析研究了2005年第16号热带气旋"韦森特"(VICENTE)的特征,从最先的初始扰动到自身环流的分裂发展重组过程,以至当时周围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发现该热带气旋活动过程具有很多特性。对其移动过程进行的综合分析表明,只要存在合适距离等一定有利的条件,弱的两个涡旋之间完全可以发生强的作用力,高空辐散场的抽气作用对气旋的发展有极好的作用,所得的结论可对今后的预报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冬季东中国海环流中的中尺度涡旋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精度的POM模式 ,考虑了海底地形、外来流、长江径流、海面风应力、海面热通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模拟了冬季东中国海环流结构。模拟结果显示 :在黄海东部很可能存在两个涡 ,中心分别在124°37′E ,37°N ,124°E ,35°30′N ;东海北部存在一个大型的气旋式涡旋 ,其中心位置在125.1°E ,30.5°N附近 ,该涡旋是由东北向的台湾暖流、西北向的黄海暖流及南下的沿岸流组成的封闭结构 ;日本九州以西黑潮入侵分支形成一涡旋 ,黑潮分支是形成此涡旋的直接动力因素 ,另外地形和冬季盛行的偏北风也对该涡旋的形成有一定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舒孝敬 《铀矿地质》2005,21(5):257-267
在湖南及邻区,无论从地表的地质构造还是地球物理场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环状分布特征。这种特征可能是地壳的旋转运动所造成,它对湖南及邻区大地构造的演化、大规模成矿作用等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对这种旋转运动的可能成因,以及所伴随的一系列地质作用、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一般的热力学原理或其它自然原理对唯象关系所强加的限制,能够演绎出大气系统的一系列热力学性质。利用非平衡态线性热力学导出了湍流K闭合理论中湍流交换系数同唯象系数的关系,从理论上证明大气系统热量湍流输送同水泡之间存在交叉耦合,还导出了湍流强度同速度和位温梯度的关系,从而证明速度和位温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是湍流之源。并证明湍流强度定理,不可压缩气体和各向同性湍流大气中,湍流强度正比于速度与位温梯度的标积。进而证明大气涡旋定理,位温的切变将导致涡旋运动或各种环流运动,速度涡度等于速度同位温相对梯度的矢积。展现了线性热力学在大气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江苏一次锢囚状MCS和相关中涡旋MCV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永林  俞小鼎  杨引明  王慧  刘红亚 《气象》2016,42(2):166-173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结合气象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分析了2009年6月14日15—23时(北京时,下同),造成江苏强对流天气的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锢囚状特征的形成过程及其垂直结构。地面中尺度分析表明,雷暴高压东侧在飑前倒槽北端发展的闭合低压环流的东南气流将暖湿空气输送到冷性雷暴高压的北侧形成东南一西北向的暖舌,从而形成锢囚状的结构。长三角探空网资料的垂直结构分析表明,在对流层下部地面到850 hPa为冷性的雷暴高压,在对流层中部700 hPa为冷性的α中尺度涡旋(MCV),而500 hPa已转变为暖性的MCV。静力学关系可以说明MCV仅仅存在于700~500 hPa的原因和MCS下冷上暖的热力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