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白杨河冲积扇是由阵发性洪水期的碎屑流沉积物与间洪期辫状河沉积物组成的复合型冲积扇,其构型与碎屑流扇的构型和河流型扇的构型有很大的不同。本研究选取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干旱气候下发育的现代白杨河冲积扇作为解剖实例,对103个天然剖面和9个人工大型探槽进行了详细测量,在沉积微相及不同级别的沉积构型的观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阵发性洪水条件下间歇性辫状河型冲积扇体的地貌单元的演化过程和沉积构型特征,研究不同流态的阵发性洪水条件下各种建造和改造机制,明确受阵发性洪水控制的间歇性辫状河型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建立了其沉积构型模式。认为: 在洪水期,阵发性洪流(碎屑流)形成席状化的片流(或片洪)沉积,在洪退期,随着洪水强度的减弱,又转变为辫流沉积,而在间洪期,仍有持续的辫状流体(牵引流)在限制性的水道中流动,并对洪水期的碎屑流沉积物进行改造,形成了限制性的(条带状的)辫状河道沉积,2个时期的沉积物在时空上频繁叠置,形成了一种更加复杂的沉积构型。该模式对油田地下冲积扇砂砾储集层的成因识别、预测及对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辽河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主要的沉积相类型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闯 《地质学报》2011,85(6):1028-1037
沉积相研究是油气勘探、储层质量评价、盆地构造演化的基础和有力手段.本文从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岩芯观察和描述出发,介绍了沉积物的颜色,识别了冲刷面、递变层理、块状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等多种沉积构造,建立了砾岩相、砂岩相和泥岩相等3大类12小类的岩相组合、总结了正递变,反递变、正-反递变和非递变等4种相序.在此基础上,指出双...  相似文献   
3.
4.
介绍伍大华教授运用平眩定晕汤加减治疗眩晕的经验。伍教授认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前庭疾病,然复位成功后约31%~61%的患者会出现残余头晕,西医学对此并无较好的治疗方案。BPPV以肝肾亏虚、肾精不足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其强调风痰瘀标实与脏腑失调本虚的基本病机,临证根据病情发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攻补兼施,自拟平眩定晕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静/慢地震研究现状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慢地震是地壳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可能消除一个正趋于断裂地带的地震威胁,也可能因为应力的转移而触发一个正常的地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静/慢地震的发生并不在断层闭锁区域,两者的关系不大.对于静/慢地震的危险性尽管分歧较大,然而看法一致的是静/慢地震是地震断裂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地震成核作用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静/慢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肾止晕颗粒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肾止晕颗粒治疗。2组均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及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DHI中的躯体P评分与总分、VAS评分治疗后均下降,且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止晕颗粒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有效缓解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头晕程度,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 例BPPV经手法复位后有残留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 例。治疗组采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30 d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头晕残障问卷(DH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65%(44/46),对照组为69.57%(32/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H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治疗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疗效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EN-1型测风数据处理仪、已逐步取代EN-1型测风仪,成为黑龙江省各气象台(站)测风的主要仪器。EN-1型测风数据处理仪克服了EN-1型测风仪人为带来的较大误差。使用EN-1型观测大风时,一般反映出的大风一刮即是几个小时,很少有间断过。这是由于计算平均值时,误差较大,平滑掉了大风的阵发性特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对新仪器的输出数据识别不清,理解不透,常会出现许多记录上的疑误。为此将长期应用中总结出的经验,整理出来,供测报人员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
南海东部区域的海流状况—Ⅱ.海洋激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南海东部1997年11月实测的高密度流流资料,分析了海流的形态,发现了海洋激流现象,它具有流速特别大,持续时间短暂和突然发生以及随机现象等复杂性质。  相似文献   
10.
包括地外事件在内的地球中阵发性的意义重新引起了18世纪均变论与灾变论之间的论争。看来有些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可能关系到和代表着大直径(Dp10km)抛射物大型撞击的最终效果。特别是,影响到构造上活动、地热上活跃的即硅镁壳下厚度小于20km的地区,可望引发区域性及全球性的亚岩石圈扰动、岩浆突发作用和大岩浆省的形成。对地壳活动带大型撞击的结果可能难以与完全由内因触发的事件相区别,因为①由撞击反应的地幔绝热熔融形成的、热传导能够广泛的再结晶和有关的变形覆盖初始冲击变质效应;②隆起地区的剥蚀、埋没和俯冲可能使初始撞击效应广泛消失。因此最终的,包括滑塌堆积、混杂堆积、浊积沉积、微波陨石(microtextite)及微晶柱(microcrystite)(气化小行星和标准物质的球粒冷凝液)与地球化学异常一起提供了揭示前寒武纪撞击史的钥匙。主要撞击事件撞击期的论据可从保存的撞击标志、岩墙群、火山岩序列及碱性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值分布直方图的热峰值的比较中获取。文章对前寒武纪地壳记录中这些事件标志的确认有两个前途:①用西澳具有保存良好的太古宇至新元古界(215~1Ga)的约2000km2的Pilbara克拉通地区为例进行区域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