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73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浅成侵位的岩浆出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一般由梳状石英与细晶(斑岩)岩交互生长而成,少数产于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其内的原生包裹体被认为是初始流体出溶的可靠记录.作者在西藏驱龙铜矿床中首次发现了具有单向固结结构的石英.研究表明,驱龙UST石英存在于后期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部位,部分为高温β石英;UST石英中原生包裹体的成分主要为高盐度液相,除石盐子矿物外,还含有硬石膏等其他子矿物.阴极发光及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初始流体的出溶发生在高温(t≥573℃)、高压(P≥150~200 MPa)条件下,出溶的流体为高温、高盐度[w(NaCkeq)为44.5%~58%]流体,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因形成压力较高,判断UST石英不可能由较浅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岩枝冷凝出溶而形成,从而推测驱龙铜矿床深部存在着孕育成矿斑岩的大型岩基.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基主要由中酸性岩和淡色花岗岩组成, 还出露少量同深成的、来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 中酸性岩具有高钾钙碱性、高La/Yb比值和高Sr(和Ba)、Eu异常不明显以及低Y等特点, 这些地球化学特点与来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的特点一致. 中酸性岩的形成可能与来自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并经历充分演化的基性岩浆与壳源花岗质岩浆相互混合形成混浆、再经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的复杂过程有关. 淡色花岗岩富硅和钾而贫铁镁组分, 可能代表中酸性岩分离结晶晚期的残余岩浆. 因此, 太行山中生代岩基代表相当规模的年轻陆壳增生. 在上涌的软流圈物质的作用下, 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并转化成规模巨大的中生代岩浆活动, 这可能是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以来岩石圈减薄的重要途径之一. 太行山(以及整个东部)花岗岩虽然在稀土特征方面具有与埃达克岩类似的一面, 但在其他方面仍有本质的不同, 不宜叫做埃达克质岩石.  相似文献   
3.
杨根生 《中国沙漠》2002,22(5):443-445
通过历史资料揭示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在历史上曾是“风景宜人、水草丰美“的牧场,或繁荣的商贸通道—古代的“丝绸之路“,或“林桑翳野“,繁荣富庶之地.沙漠化的产生,除了气候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人为不合理活动,破坏地面植被,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伊犁谷地野果林下土壤的形成特点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探讨了研究剖面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地位和归属。  相似文献   
5.
传统上将小兴安岭霍吉河钼矿床归类为斑岩型钼矿.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的研究,即矿区无斑岩体、矿体围绕隐爆角砾岩呈环状出露、石英细脉-网脉状和浸染状矿石结构、成矿年龄明显晚于赋矿围岩形成时间等,认为该矿床是透岩浆成矿作用的结果.早中生代伊春-延寿花岗岩岩基带上相伴的大型-超大型钼矿是典型的透岩浆成矿作用的产物,是岩基后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特提斯洋长期俯冲消减作用在早白垩世可能经历二次俯冲启动或板片俯冲几何形态的重大转换。确定西藏南部冈底斯岩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作用方式是甄别上述过程的关键,对理解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演化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就冈底斯岩基东段朗县杂岩中保存的各类早白垩世岩浆岩,开展了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和Hf同位素、全岩元素和同位素(Sr-Nd)组成分析。数据结果表明:1)基性岩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103.6~100.8Ma),为高钾钙碱性偏铝质岩石,锆石εHft)=+0.3~+5.7,全岩εNdt)=-0.8和-0.3,暗示其岩浆源区具有大量俯冲沉积物或流体的混入,为沉积物熔体和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角闪石分离结晶作用;2)中性岩形成于99.8~97.6Ma,略晚于基性岩,其主量元素与基性岩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全岩εNdt)=+1.1,具有较多的地幔物质参与,为基性岩浆进一步演化形成;3)酸性岩(脉体)记录了多阶段岩浆作用(124.1~95.3Ma),根据同位素组成不同进一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具有较低的全岩εNdt)值(-8.3~-6.0),其岩浆源区显示富集特征,tDM2=1385~1586Ma,由古老地壳物质的再熔融形成;第二类的锆石εHft)值(-2.8~+3.2)变化较大,岩脉的锆石εHft)=+0.4~+8.1,tDM=428~906Ma,全岩εNdt)=+0.1和+0.8,表明岩浆源区具有不均一性,为古老地壳物质被富流体地幔岩浆改造形成;和4)镁铁质包体的主量元素与寄主花岗岩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εHft)=-9.3~+4.1),变化范围可达13个ε单位,为岩浆混合成因。寄主花岗岩和角闪辉长岩分别作为酸性和基性端元,是基性岩浆与其诱发古老地壳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经混合形成。结合冈底斯岩基早白垩世岩浆岩的研究结果,朗县杂岩在早白垩世(124~97Ma)的岩浆作用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现象,锆石Hf和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可达13个ε单位,其岩浆源区复杂且富含流体,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在早期(240~144Ma)经历漫长的俯冲之后,在早白垩世时期(~120Ma)俯冲带发生跃迁或俯冲角度达到临界点,导致大量俯冲沉积物和流体沿俯冲带俯冲下去,与发生部分熔融的地幔楔物质混合,底侵导致上覆古老地壳物质的再熔融,形成早白垩世复杂的岩浆岩组合,很可能是新特提斯洋二次俯冲开始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滇西临沧复式岩基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昌实  蔡德坤 《云南地质》1989,8(3):189-204
  相似文献   
8.
广西大容山过铝花岗岩复式岩基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琳 《地球化学》1988,(1):26-40
Sr、O、H、^40Ar/^39Ar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容山岩基中岩体的形成顺序是:大容山→台马→旧州,年龄分别为:270,258,228Ma。岩基源区310Ma时发生Sr同位素均一化事件。大容山、旧州岩体有同源演化关系,台马属于另一独立源区。岩基属于由部分熔融形成,但分异程度弱的S型花岗岩,其中包体主要为熔融残留体。  相似文献   
9.
天马山金硫矿床位于铜官山背斜近倾没端、靠近轴部的东南翼,天鹅抱蛋山岩体东侧.文章从成矿系统的角度对区内多金属矿床进行了阐述:①矿区成矿系统要素,如矿源场、成矿流体、成矿能量和储矿场;②成矿流体在流体输运-化学反应耦合成矿作用过程中,与成矿流体组分相关的成分守恒方程;③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矿区矿源场、流体场和能量场的耦合过程;④成矿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文章测试了白马山-龙山金矿带中龙山、古台山、高家坳一带金矿床的石英包裹体水的δ(18)D‰、δ(18)O‰值,龙山、古台山一带金矿床石英δ(18)D值具有相似变化范围,变化范围为-59‰~-66‰,极差不大(7‰),分析结果认为本区成矿流体与区域液体主要为大气降水.而高家坳一带金矿中石英δD值变化较大为-57.7‰~-87.7‰,极差达30‰,矿液为封存于地层中的原生水与大气降水混合而成.龙山一带金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不大,大部分样品集中在-2.O‰~ 2.O‰之间,硫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少量来自于地层.产于中泥盆统半山组中的高家坳一带金矿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大,集中在6.21‰~22.25‰的,反映其硫主要来自沉积岩层的硫化物.这些同位素特征表明,白马山-龙山金矿带经历了多期成矿作用,早期为成矿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成矿;晚期为地下热水为主,有变质水及岩浆水混合的混合型成矿溶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