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金镜 《海洋预报》1990,7(3):58-63
本文以海峡西岸出现海雾的实测天数为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初步揭示了该地区海雾及盛季(3~6月)的气候特征,为海雾预报提供一点素材。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西岸第四纪沉积层中的老红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采自福建沿海的老红砂作了粒度分析、矿物鉴定和石英电镜扫描。结果表明,组成老红砂的成分主要为中细砂,砂含量大于70%,粘土和粉砂含量较少。概率累积曲线多为跳跃、悬浮两段式,其次为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轻矿物以石英为主,长石含量居次。含量较高的重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白钛石,其次有锆石、赤铁矿、褐铁矿、电气石、绿帘石等。文章对老红砂的成因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L剖面中同一关键层的碳酸钙和原生腹足类壳债权的^14C测年对比研究,确定了晚全新世的2800cal BP的层位及沉积速率0.045cm/a;8个样柱的^137Cs和^210Pbex强度、蓄积量揭示了距今约120年来堤后盐沼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35cm/a,而面向开放海湾的潮坪上部则达到约2-3cm/a。研究区近1个世纪以来沉积速率的加速趋势,是渤海湾西岸泥质海岸带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渤海湾沿海低地的QX02孔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沉积岩石学分析和底栖有孔虫统计,结合加速器质谱~(14)C测年和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探讨了该孔记录的第Ⅱ海相层埋深和形成时代。第Ⅱ海相层厚度11.4m,记录相对海面高度-26.83~-15.43m。AMS~(14)C年龄表明,Ⅱ海形成于MIS 3早期、甚至更早。OSL年代学研究显示,Ⅱ海样品等效剂量离散度较高,并且主要集中在2个区间,计算得到新、老2个年龄阶段。基于OSL测年原理的常规判断,认为较老的83.5~62.6ka阶段系受曝光不充分组分的影响,通常采用较年轻的51.9~39.9ka阶段为QX02孔的Ⅱ海沉积年龄。但是,较老的一组年龄从新的视角,暗示了可能的原始沉积过程及相应的海侵发生时间,因而具有重要的年代学和沉积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澳门地名谈     
澳门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位处珠江口西岸及广东珠海交汇处,其行政区域包括澳门半岛、仔岛及路环岛。  相似文献   
6.
应用第四纪地质学和海相生物等化石数量统计,以天津马棚口海岸带BQ1孔化石鉴定与统计结果,对古气候、古事件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岩芯编录,在岩性层中划分出4个海相层、5个过渡层、9个海面波动。结合研究区广泛分布的贝壳堤和牡蛎礁,利用其大量的测年资料,重现了6道海岸线;根据海相化石个体统计数,画出全新世气候演化曲线,与孢粉和物候所画的古气候演化曲线大体一致。研究历代海陆变迁,必然涉及到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西汉大海侵等问题,谭其骧(1965)圈定的大海侵范围、海岸线分布以及考古结果几乎都能联系在一起,因此,大海侵之谜终于尘埃落定。考古界对河北平原自东汉—金的空白也有了初步答案,同时,发现中国朝代兴衰与气候冷暖有明显的对应,从而建立了气候分期。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面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讨论海面标志点基本定义的基础上,从渤海湾西岸534个原始数据中获得了136个指示高水位、潮间带或低水位的海面变化标志点,并重建了它们的相对海平面时空分布,进而获得了渤海湾西岸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带.约10cal.ka B.P.时,相对海平面变化带达到-25m,以约6m/1000a(即约6mm/a)的平均速率上升,在6cal.ka B.P.前后达到现代海面的高度;6cal.ka B.P.至今,变化带的高度介于+1m~-2m之间,未发现中全新世相对高海面.再搬运海相贝类和陆相泥炭类样品的14C年龄,分别存在约600年和660年的驻留时间.经过驻留时间校正的新海面变化年代学序列,将渤海湾相对海平面达到现代高度的时间点确定为约6cal.ka B.P.,从而与全球海面变化的对比更为准确.渤海湾盆地的长期稳定下沉和沉积自重压实的共同作用,可能抵消了冰川均衡调整(GIA)引起的中全新世数米高的相对高海面.  相似文献   
8.
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个高岩心采取率钻孔的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个热退磁样品的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m厚松散地层的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Ma的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只是从早更新世,冲积扇侧缘泥质沉积物才开始充填了底砾岩层之上的沉积空间,形成广义的山前盆地中的泛滥平原;与传统上视为上新统特征沉积的红棕色黏土类似的亮黄橙-黄橙色-亮红棕色黏土,延续出现到早更新世中期,当时区域沉降中心位于距离山前断裂不足4 km处。0.78 Ma以来的布容(Brunhes)极性带厚57.8 m。谨慎地依据120 ka的布莱克(Blake)亚时确定上更新统后,可见中更新统大部缺失,与天津市区沧县隆起和北京永定河冲积平原南部所见此时的地层间断十分相近。3个钻孔的7个14C测年数据证实,距离山前断裂不足2 km的钻孔45 ka以来的地层最厚达41 m;显示自MIS3初始期,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更靠近山前断裂,且在构造断裂作用下形成了新的狭义的山前盆地。研究区可见15 ka富有机质黏土及上覆泥炭,表明末次冰消期开始的气候转暖首先影响到华北平原山前地区。此项工作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源到汇”过程中渤海湾西岸的沉降提供了一个基准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岩性地层、气候地层(CaCO3含量、古温度和Rb/Sr比值等)、年代地层、沉积化学地层和生物组合地层等资料为基础,根据地层规范以及建组要求将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地层划分为3个组:独流镇组( Qh3 dl)、大黄洼组(Qh2dh)和西翟庄组(Qh1xz).其地层埋深界线及测年界线分别为:晚全新世独流镇组(Qh3dl)与...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西岸风暴潮:叠加地质因素的新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宏  商志文  王福等 《地质通报》2010,29(5):641-649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1895年以来11次风暴潮高水位的厘定,证实并确定了50年、100年、200年直至10000年一遇的风暴潮高水位值。定量评估了风增水与波浪对风暴潮高水位的贡献。进一步从地学角度讨论了21世纪10年间隔的海面上升量、地面下沉与围海造陆共同作用、海面上升引发的净增水效应及河口增水效应。根据上述各类参数,预测了至2050年的10年间隔、50~10000年不同重现期的极端水位,并讨论了地面下沉对风暴潮测量准确性的影响。认为当前的防潮堤(海垱)高度可抵御50~100年一遇的风暴潮的侵袭,但据所讨论的综合因素的影响,建议2020年防潮堤的高度应达到+4.8m,2030年达到+5.1m(85高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