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陕西蓝田地区新第三纪地层划分的几点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田地区灞河组和蓝田组的时代归属是我国三趾马动物群分期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与府谷老高川三趾马动物群的对比及古地磁测定,该区新第三纪地层可分为上新统静乐组(原蓝田组上部)、蓝田组(原蓝田组下部)和灞河组.蓝田组的地质时代可归保德期庙梁亚期,地质年龄约为距今5.3—5.0Ma期间.灞河组的地质时代可与喇嘛沟动物群的对比,为保德早期或稍早.  相似文献   
2.
银山银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震旦系蓝田组中。地层岩石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矿区蓝田组沉积期间存在3个热水沉积阶段,银多金属矿床是由于热水沉积作用经后期构造叠加改造而成。区域断裂带及其两侧具有热水沉积作用特征岩石组合(含锰白云岩+硅质泥岩、粉砂岩+含硅白云质灰岩)的蓝田组是寻找本类矿床的最佳区段。  相似文献   
3.
皖南上震旦统蓝田组Ag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地质》2001,20(2):209-215
  相似文献   
4.
皖南晚震旦世蓝田组底部含锰碳酸盐岩、硅质岩和铁锰矿层,含有丰富的成矿物质并且赋存有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是由于热水沉积作用而形成。这一发现为皖南地区矿床的成因给予了解释,并且为今后的矿床勘探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安徽青阳县百丈岩钨钼矿床是安徽省"十五"期间的重要找矿成果之一,在皖南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该矿床的物质组成、围岩蚀变、成矿阶段、地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王克友,2008;赵文广等,2007),但对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的研究亟待开展。本文通  相似文献   
6.
百丈岩鸪钼矿床为安徽省"十五"期间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费项目取得重要成果的4个金属矿床之一,是在过去的老矿点基础上经进一步工作查明的中型钨钼共生的层控夕卡岩型矿床.该矿床主要受燕山期细粒花岗岩外接触带下震旦统蓝田组层位控制,从蓝田组一段至蓝田组四段均有矿体分布.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近平行互相叠置.本文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石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矿床成因和控矿因素,并分析了找矿方向,指出细粒花岗岩岩舌突进蓝田组围岩也即背斜的倾没部位以及矿床外围北东方向是找矿的有利部位,可作为今后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地段.  相似文献   
7.
李双应 《地质论评》2001,47(2):129-138
皖南地区上震旦统蓝田组,是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床的重要赋矿层位,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床是由于热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热水沉积作用受断裂控制明显,主要呈带状沿着祁门-三阳坑一万家桥深断裂NE方向展布,热水学沉积形成了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床,铁锰矿床以及蓝田组底部数千平方千米含锰碳酸盐岩,这一认识不仅为皖南地区矿床的成因给予了新的解释,也为今后该区矿产资源的勘察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皖南上震旦统蓝田组Ag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双应 《地质通报》2001,20(2):209-215
皖南地区上震旦统蓝田组,由黑色炭质页岩、泥灰岩和含Mn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组成,厚120~160m,是皖南Ag、Pb、Zn、Cu多金属矿的重要赋矿层位。研究结果表明,蓝田组Ag有明显富集,丰度493×10-9。蓝田组存在3个富Ag层段,且与Ag多金属矿床中的矿体分布是对应的;Ag的富集受制于缺氧环境或热水作用;Ag来源于陆源细碎屑以及热水沉积物;Ag的赋存方式与含Bi、Sb、Hg等矿物相关。  相似文献   
9.
胡永亮  王伟  周传明 《沉积学报》2020,38(1):138-149
地质历史时期新元古代大气氧含量普遍较低。在硫酸盐还原细菌作用下,作为海洋重要的氧化性离子,陆源硫酸根离子有效促进了深层海水的氧化进程。在此过程中,硫元素在硫酸根和黄铁矿之间发生显著同位素分馏,其分馏程度可反推当时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沉积地层中的黄铁矿普遍具有多种形态,不同形态黄铁矿的形成环境多有不同。如草莓状黄铁矿多形成于底层缺氧水体或沉积物的浅表面,而大颗粒单晶黄铁矿或脉状黄铁矿则多沉积于成岩早期的沉积物孔隙或形成于成岩后期的热液改造。与草莓状黄铁矿不同,大颗粒单晶或脉状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并不能反映沉积时期的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判定沉积地层中不同形态的黄铁矿及形成过程,是获得有效反映海洋沉积环境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基本前提。简要总结了地质历史时期沉积地层中的黄铁矿类型及矿物形成过程,并以华南埃迪卡拉纪蓝田组岩芯样品为例,识别出各个样品中的黄铁矿形态组成特征,对比分析了全岩黄铁矿与样品中大颗粒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岩性样品中黄铁矿的形态种类及含量均存在差异。页岩样品保存有更好形态的自形晶以及草莓状黄铁矿;碳酸盐岩样品中具有较多自形晶以及他形晶黄铁矿,并且其中的少量草莓状黄铁矿遭受后期成岩作用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晶体蚀变。样品中大颗粒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δ34SL-pyr)通常显著高于全岩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δ34ST-pyr),最大差值可达48.5‰。在利用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来反推当时古海洋环境时,需要区分不同形态黄铁矿,仔细剔除大颗粒黄铁矿,降低成岩期黄铁矿对样品中硫同位素组成的影响。更细致的微区黄铁矿硫同位素分析工作将依赖于SIMS分析测试手段进行。  相似文献   
10.
皖南地区下震旦统蓝田组(相当于陡山沱阶)下部植物宏体藻层内发现古介形类化石是一个重大发现。它是已知古介形类产出的最低层位,将原初见于早寒武世地层梅树村阶底部下延至早震旦世地层陡山沱阶下部(时限前溯约130Ma)。文中根据古介形类化石的结构、构造、壳质及软体等特征,将其归于动物分类系统的Arthropoda—Crustacea—Ostracoida—Archaeostaidae—Sinogella(gen.nov.)—S.lantianensis(gen.et sp.nov.);并作为讨论Sinogella种族发生演化史的依据,认为在自然选择支配下古介形类历经具节肢—外套膜—几丁质外壳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中尤以外套膜的出现最为重要,其功能是保护介虫躯干,继后,外套膜分泌几丁质外壳,形成新属种Sinogella lantianensis(gen.et sp.nov.)等。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原称"蓝田植物群"更名为"蓝田生物群"提供了确凿的动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