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2篇
  免费   1019篇
  国内免费   923篇
测绘学   4338篇
大气科学   1447篇
地球物理   802篇
地质学   1365篇
海洋学   889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581篇
自然地理   776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295篇
  2021年   352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375篇
  2018年   251篇
  2017年   318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356篇
  2014年   534篇
  2013年   435篇
  2012年   529篇
  2011年   464篇
  2010年   388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448篇
  2007年   423篇
  2006年   369篇
  2005年   372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362篇
  2002年   340篇
  2001年   267篇
  2000年   209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43篇
  1994年   135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5篇
  1966年   4篇
  1957年   6篇
  1948年   8篇
  1946年   8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8篇
  193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不同地形下的山地气候变化对于植被生长、不同动物种群的生存习性及对气候的应激性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陕西秦岭地区1959—2016年32个国家站的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Anusplin插值法、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稳健回归和Theil-sen回归法等方法分析了山区地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结论如下:(1)58年来秦岭四个坡向上年均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年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温度随坡度的增加表现出下降趋势;除秦岭南坡西段外,降水随着坡度的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均不显著。(2)年尺度上,秦岭山地南坡和南坡东段的气温呈显著增温趋势,南坡西段和北坡呈不显著增温趋势;四个方向上的降水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秦岭山地四个方向上的干湿等级为正常,北坡和南坡西段的干湿状况一致,58年年均SPEI均为0.07,南坡东段较暖湿(0.08),南坡较暖干(0.05)。(3)季节尺度上,秦岭山地四个方向上除了夏季外,其他季节的气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温趋势,降水均呈下降趋势。秦岭四个方向上四季干湿变化属于正常等级。秦岭北坡出现春季干暖化趋势;南坡秋季较暖湿;南坡东段和西段的冬季呈暖湿化特征;南坡西段夏季呈现暖干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3.
4.
昆仑山口大地震与地形变异常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针对昆仑山口大地震,总结了多种地形变(大地测量)手段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及其时空分布,结果显示:8.1级大震前存在空间尺度大,时间尺度的地形变前兆异常,简要介绍了相关的异常图像,给出了初步解释,并对未来震情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近期内强震活动向华北迁移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5.
本给出了疏散星团M11中心25′×25′天区内872颗恒星的相对自行、自行测定误差以及团中心距r≤25′范围内785颗恒星的成员概率,并对有关问题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7.
8.
陈梦熊 《地质论评》1948,13(Z2):270-271
(一)图幅范围本图为中央地质调查所主编百万分之一全国地质图中之一幅,其范围为经度102°—108°,纬度32°—36°,包括陇山区,秦岭区(秦岭西段),巴山区,及夏河松潘间草地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依据地形图和航空照片解译,并经已有地质、钻孔资料验证及野外实地考察的方法来研究地形面及其变形特征,由此确定渭河盆地活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特征及活动规律,为地震预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猛  刘焰  何延波  魏东 《地质科学》2008,43(3):603-622
利用GTOPO30和SRTM3数字高程(DEM)数据,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造山带)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地质地貌的初步分析。从SRTM3数字高程数据提取出坡度数据,初步分析了喜马拉雅山脉坡度和高程的特征。数字高程和坡度图清楚地展现了喜马拉雅大型断裂带(构造边界)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中国气象局下属的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4省区气象观测台站55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观测数据、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喜马拉雅DEM和裂变径迹数据,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从东至西,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地形起伏逐渐变小,而高程渐次升高,与此同时剥蚀速率降低;从北至南,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地形起伏增大,高程快速降低,而剥蚀速率则急剧升高。这充分说明了喜马拉雅年平均降水量大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相对较强,年平均降水量小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则较弱,即:在喜马拉雅地区,长周期的地表剥蚀过程(可长达数个百万年时间尺度)和短周期(仅仅50年)的降水量观测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