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14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GIS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送中心是物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对于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合理配置库存资源,提高物流的共同化程度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应用G IS网络分析方法和改进P中心选址算法,建立了配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该模型由几何网络确定配送中心与需求点间距离、并引入租金、坡度、库存量等因素参与模型计算,通过总费用最小化确定仓库的最佳位置。因采用多因素参与决策和算法的改进,提高了配送中心选址精度,降低了用户选择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路网的建设与扩张,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构建变得更为复杂。对城市路网结构影响下的物流配送路线选择进行了研究,为物流企业在配送路线的选择与优化方面提供分析思路。实验证明,该方法在优化线路里程方面颇有效果。  相似文献   
3.
由于城市道路网络图结构复杂,许多TSP算法在物流配送路径优化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提出一种TSP算法——改进的均值比较法。该算法突破以往算法对网络图的限制,因而能够满足物流配送系统中路径优化的要求,并具有逻辑结构简单、计算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的源泉,如今越来越受到各个行业的重视。针对我国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ArcGIS软件如何实现物流中心选址和配送最短路径的选择为例,展现了GIS技术在现代城市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展望了GIS在该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GIS用于物流配送系统的研究现状,提出将GIS的空间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功能融入到物流配送过程中。并以ArcGIS为平台,研究GIS与物流配送系统集成的基本框架,阐述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并对功能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浙江国土资源》2008,(6):F0003
“构建大都市,建设新天堂”,随着杭州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如何整合和提升市区现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令市民满意、放心的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经反复论证,杭州市政府决定在余杭区良渚镇东部建设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新建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定位为具有农副产品和粮油交易、仓储、加工、信息、检测、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农副产品物流基地。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聚类的物流配送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与车辆运输导航、物流配送的结合并形成空间决策的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城市道路距离的两次空间聚类的实现框架和算法思想,并以烟草企业的物流配送为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Dijkstra和Floyd算法特点及在智能运输中的特点,将两种算法结合起来,形成求解物流配送中两点间最短路径的优化算法-混合算法.该方法用Floyd计算多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在路径中少数顶点之间的邻接关系发生变化时,利用Dijkstra计算这些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加上其余部分路径就得到该图中各对顶点之间的新的最短路径,在约束条件下最终求出各点间最短路径.实验证明,混合算法比Dijkstra及Floyd效率提高11%-20%.本文研究结果可对物流配送中最短路径的选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王华 《测绘工程》2014,(6):31-32
最短路径是现代物流配送研究中热点问题之一,在分析传统启发式搜索算法的基础上,针对算法在路径优化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二叉树优化启发式搜索算法(A*)实现所需结点之间最短路径查询,在引入已知的全局信息条件下选择下一个被检查的结点,并根据用户给出的起始顶点与目标顶点以及搜索的角度查找最短路径,从而搜索可能性较大的结点,提高搜索过程的效率.实验表明,基于二叉树的A*比A*效率提高11%~26%.  相似文献   
10.
在单点到多点的配送中,一般的路径选择算法通常仅把"时间最短"作为约束条件来进行路径选择,这通常会导致参与配送点的数量过多。探讨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算法,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以"参与配送点最少"为约束条件并同时考虑配送时间的"模糊权衡算法"。实验表明,模糊权衡算法可以在时间耗费和参与点的数量之间达到一个相对较优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